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对汉语中“吃食堂”类语言现象的存活问题持不同看法,且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学者们基本都从动宾结构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而动宾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吃食堂”等表达法的解释带来了困扰,因而成为汉语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难题。本文认为,汉语中的动名结构不同于英语中的动宾结构,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尝试转换一种研究思路,以汉语的大量具体语言事实为实例,立足于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和论述,试图能够深度挖掘出这一类语言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和基本规律,期望从宏观上对“吃食堂”类语言现象的存活原因做出较具普遍性的解释。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论题及当前国内外研究概况,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要点,同时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语料选取等。第二章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汉英“动词+名词”结构的差异,揭示汉语中的大多数动名结构语义关系是灵活多样的,并非是英语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动宾语义关系,论证了汉语中的动名结构不等同于英语中的动宾结构。第三章从语言结构与思维方式的紧密关系出发,详细论证了汉民族直觉性的“两点论”思维方式、汉语的意合性、汉语的编码机制等相关内容,对“吃食堂”类动名结构字组的成因进行了共时层面的探讨。第四章从社会历史根源、语言的产生与消亡、语言的可接受性和约定性等几方面,对“吃食堂”类语言形式的成因进行了历时层面的深入分析,探讨了除语言结构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从而也发现了“吃食堂”类动名结构字组的某些变化规律。第五章主要从语用上的经济性、常用性和凝固性三个方面,对“吃食堂”类语言现象的存活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述。第六章结语部分简要归纳了本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认为汉语中的动名结构不同于英语中的动宾结构,因而不能仅局限于动宾的语义关系来分析“吃食堂”类语言现象;“动词+名词”结构在汉语中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这与汉民族特有的“两点论”思维方式、汉语的意合性、汉语的编码机制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原因、语用原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