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运动员原地接杀时的分腿垫步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阐明运动员在起动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规律以及进一步对其性质、目的、肌肉活动的原理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教练员、运动员对羽毛球技术中的起动技术的合理性练习与运用提供借鉴参考和方便教练员、运动员对起动技术的认识与理解。方法:本研究以模拟比赛的形式进行。运用三台高速摄像机分别对8名羽毛球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的比赛情况进行三维高速(三机采样频率均为120帧/秒)摄像采集并运用美国Ariel公司的APAS三维解析软件对运动员左、右接杀时的原地分腿垫步进行三维运动学数据解析。结果:1、运动员采用原地起动接杀准备时,应将踝关节控制在89°-100°、膝关节在137°-140°、髋关节在121°-143°,同时右脚需比左脚稍前移16cm两脚间距在54cm-57cm较为适宜。2、运动员采用原地起动接杀时,应将起动时机调整至:0.16s-0.18s,腾空时重心的高度变化量为11.Ocm-12.8cm。左、右接杀时,两者间均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r|>0.7)。3、在缓冲阶段,膝关节的角度变化量均比踝、髋关节大。在左接杀时的蹬伸末时刻显示:右膝>右踝>左膝>右髋;在右接杀时的蹬伸末时刻显示:右膝>左膝>左髋>左踝>右踝。4、在左接杀的蹬伸末时刻:左踝、膝、髋关节角度均比右踝、膝、髋关节小,左踝、左髋呈负增长,右踝、右髋呈正增长;在右接杀的蹬伸末时刻:左踝、膝、髋关节角度均比右踝、膝、髋关节大,右踝、右髋基本保持不变而左、踝、左髋呈较大幅度的增长。结论:1、运动员在左、右原地分腿垫步接杀的准备时,下肢各关节需适当的屈曲且需将两脚间距调整至合适位置,使下肢肌群肌肉得到预先拉长以保证运动员能够快速的起动。2、在羽毛球步法移动中大多属于水平方向的移动,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垂直起跳的高度来增加水平分腿主动落地速度。但在起动过早、过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腾空时重心的高度变化量进行积极的调整。3、左、右原地分腿垫步接杀时的缓冲最主要是由膝关节的屈曲来完成的。在左接杀时下肢的蹬伸主要是由右下肢关节伸肌肌群的蹬伸完成的,在右接杀时则主要由左、右膝关节伸肌肌群的伸展来完成的。4、在左、右原地分腿垫步接杀时的蹬伸,运动员的左、右踝、膝、髋关节的大小会随接杀方向的不同而产生逆变且踝、髋关节的伸肌肌群的工作方式及蹬伸的幅度会随接杀方向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