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冠脉原位血栓形成机制及意义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脉注入月桂酸钠建立大鼠冠脉微血栓形成的模型,验证模型的可重复性,明确微血栓形成量和血栓性质,观察fgL2(fibrinogen-like protein 2 prothrombinase /fibroleukin)表达及其与微血栓形成的关系,以探讨冠脉微血管内原位血栓形成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78只,随机分到模型组36只,假手术组36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术后1小时、1天、1周、2周、3周、4周各6只。夹闭升主动脉后,模型组经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约10秒后松开夹闭的升主动脉,假手术组注入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分别用HE与纤维素快速染色(MMSB)观察冠脉微血管原位血栓的形成,、ELISA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RT-PCR法、免疫组化测fgl2的表达、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微血管可见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有原位血栓形成的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P=0.000),在1d后形成量最高;血浆中vWF水平明显升高(P <0.05);RT-PCR示fgl2表达明显增加,在1d到1w之间表达最高(P <0.05),免疫组化示fgl2分布于心肌微血管壁;超声心动图技术示1w时心功能开始降低、4w时心脏扩大(P<0.05),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P >0.05)。结论:冠脉注入月桂酸钠成功建立大鼠冠脉原位血栓形成的模型可靠并具有可重复性;冠脉微血管壁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使fgl2表达显著增加;fgl2促进以血小板纤维蛋白沉积为主的原位血栓形成;冠脉原位血栓形成可引起心脏重塑而导致心脏结构扩大和心脏功能降低。
其他文献
针对现场总线CAN技术提出了在媒体访问控制方式中利用分布式动态优先权队列和非破坏性优先权逐位仲裁规则解决CSMA方式中的冲突—重发问题。使帧冲突的过程变为优先权仲裁的过程,提高了信道的使用率和解决了帧传输的延时不确定性。本文针对这种新的访问控制方式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了解析,并与相关的访问控制方式进行了比较。1
提出了一种显式误码通知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此机制的具体实现。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即便是在较高误码率下,此机制仍能有效地将误码丢包显式地通知给数据源端,从而为改善无线环境下的TCP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出了一种高效的Internet上语音包丢失恢复技术,采用了基于奇偶校验码的加载式前向纠错编码(PPFEC)技术,可以在网络存在丢包情况下无损恢复大部分丢失帧信息。此外,本文将PPFEC技术与语音编码的错误隐藏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保护重要信息的FEC编码,得到更优的解码质量和带宽的性能折衷。客观音质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在各种丢包率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产业同质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难题亟待破解。对此,该文认为应以市场
Mobile IPv6的消息交互需要IPSec来提供安全保护,但什么时候建立IPSec安全关联会对Mobile IPv6的安全性、效率、计算量产生较大影响。传统的方法是当移动节点移动到外地网络之后需要时才建立,分析表明该方法效率低、计算量大、安全性差,不符合应用要求。本文提出移动节点在家乡网络中提前建立保护Mobile IPv6消息交互的安全关联,并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分析表明新方案较传统方法具有时
针对车身特点提出车身CAD CAE信息集成系统的总体框架 ,通过集成 ,把车身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测试、装配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消除车身设计开发中各部分内部信息和数据间不该有的矛盾和数据冗余。同时提出了实现该系统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目的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起病往往急骤,多表现为眩晕,行走、站立不稳,
研究了一种联合优化发射功率和扩频增益的资源分配算法,并就WCDMA系统采用的正交可变扩频因子(OVSF)码和针对其有限的码资源,提出了相应的最优功率和扩频增益分配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显著地提高系统的总数据传输流量,缩短等待服务队列中的等待时间,达到较高的信道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