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2008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共分离获得130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测定了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分布和对瑞毒霉、烯酰吗啉、韩乐威和氟啶胺的敏感性。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离的所有菌株均为A1交配型。瑞毒霉测定结果显示2006年分离的菌株中抗性菌株占94.4%,中抗菌株占5.6%;2007年分离的菌株中抗性菌株占45.9%,中抗菌株占33.3%,敏感性菌株占20.8%;2008年分离的菌株中抗性菌株占81.4%,中抗菌株占2.9%,敏感性菌株占15.7%。这说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发生的晚疫病菌已对瑞毒霉产生抗药性。对于烯酰吗啉,大多数菌株能在0.5μg/mL培养基上生长,但在1.0μg/mL上生长的只有2个菌株,表明烯酰吗啉的最低抑制浓度是0.5-1.0μg/mL。这说明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马铃薯田间还未产生烯酰吗啉的抗药性。对于韩乐威未发现能在1.0μg/mL的浓度生长的菌株,只有1株菌株能在0.5μg/mL上生长,表明韩乐威的最低抑制浓度是0.2-0.5μg/mL。氟啶胺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分离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其敏感性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EC50值在0.2033~0.7837μ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是最敏感菌株的3.85倍,平均值为0.4781±0.0163μg/mL,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因此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测定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WP、氟啶胺SC和烯酰吗啉能很好地控制晚疫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5.7%、87.1%、82.2%,而瑞毒霉的为23.9%。测定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WP、氟啶胺SC和烯酰吗啉能很好地控制晚疫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5.9%、79.9%、74.6%,而瑞毒霉的为41.0%。这说明瑞毒霉与其他三种杀菌剂之间没有产生交互抗性。本研究利用同工酶基因型、线粒体DNA单倍型和RAPD标记测定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对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同工酶基因型分析,发现Gpi和Pep同工酶基因型为100/100、96/96,100/100、96/100和100/100、100/100三种类型,分别占被测菌株的2.4%、0.8%和96.8%,其中100/100、100/100同工酶基因型是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发生的主导同工酶基因型。对于线粒体DNA单倍型,除3个标准菌株(DN3085菌系:Ⅰb)外,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离的菌株被测定为两种线粒体DNA基因型(Ⅰa和Ⅱa)。其中,Ⅰa基因型占8.1%(8)和Ⅱa基因型占91.9%(91)。利用17个不同表现型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出6个引物,共扩增出129个条带,其中90个条带是差异性片段。在被测定的10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中由OPD-20引物扩增后产生的各个组群间相似性系数分布在0.74~1.00。RAPD分析结果显示在90.8%相似性水平上可划分为2个主要RAPD组群和8个次要RAPD组群。RAPD分析结果显示RAPD组群与瑞毒霉抗性、同工酶基因型和线粒体DNA单倍型之间没有相关性。根据交配型、同工酶基因型、RAPD组群和线粒体DNA单倍型共获得了18种multi-locus基因型,其中multi-locus基因型MG2、MG16和MG18的分离频率均高于10.0%。但已出现了新的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