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大家,俞平伯早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就以新诗写作在文坛初展才华,并提出许多极富创见的新诗理论,表现出勇于开拓的胆识及扎实的文学功底。除新诗外,他还积极创作散文,留下诸多散文名篇。他同时兼擅旧体诗词,并进行古典文学包括古典诗词与小说的研究。俞平伯不仅在现代文学中具有很大影响,在当代文坛亦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但多以建国初期三大批判运动之一的主角存在于各式教科书中。事实上,俞平伯此时虽已基本放弃新诗与散文的创作而专注于古典文学研究,但其旧体诗词创作仍然不辍,且伴其一生。 本文即从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入手,以时间为脉络,探索其青年、中年、晚年各个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心理。借助旧体诗词这一窗口窥探作为诗人的俞平伯隐而未言的深层心理。本文由引言、正文三章及结语组成。 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缘起与意义,并归纳梳理了俞平伯旧体诗词的整理与研究状况,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涉及俞平伯早年到中年的旧体诗词创作心理研究。先从他早年写景纪游诗词的“不识愁滋味”与爱情诗作的怅惘窥探其青年时期心理。后以他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旧体诗词作品为主,展现其忧国伤民的心理状态。本章主要呈现俞平伯从“青春心理”到“中年忧患”的心路历程。 第二章,主要研究俞平伯从建国初期到干校归来这段时间的旧体诗词创作。从具体诗词解读中,窥探俞平伯从欣逢盛世的喜悦与希望到批判时期孤寂落寞的心绪。而在干校农村的田园里,俞平伯的诗词创作进入晚年高峰,本章最后力图在对他的旧体诗词解读中挖掘其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心理成因。 第三章,围绕俞平伯自1971年初从干校归来后直到去世前的旧体诗词作品。桑榆暮年,亲情、友情、爱情依然是俞平伯一生最为珍视的存在,仍是他诗词的重要组成,本章旨在探索其生命最后二十年的诗词创作及背后心境。 结语部分,立足宏观视角,在正文对俞平伯旧体诗词纵深分析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整体把握其创作特点及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