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矿采空区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以河津市下化乡为例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ry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是有名的煤炭大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在为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煤炭生产地制造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空区塌陷,严重危及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大量煤矿采空区居民因失去耕地,成为煤矿采空区失地农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即使搬迁,仍然面临失地,生活资源匮乏等问题,逐步走入困境。近年来,山西各地因煤矿采空区失地农民问题引起的纠纷屡见不鲜,在有些地方甚至成为突出矛盾。煤矿采空区失地农民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隐患,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探求合适的解决途径。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河津市下化乡煤炭采空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煤炭采空区失地农民主要面临着搬迁难度大,失去土地后经济收入下降,搬入新社区后难以适应,逐步陷入生活困境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搬迁经费难以筹集,煤矿采空区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技能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再就业困难,以及目前煤矿采空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还不完善等。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我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解决煤炭采空区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一、是逐步完善煤炭采空区失地农民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煤矿采空区治理的长效机制;二、是多策并举,为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三、是完善关于煤炭采空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采空区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煤矿采空区失地农民问题事关民生大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能够为山西这个煤炭大省在解决煤矿采空区失地农民问题时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其他文献
困难人群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但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政府治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所选择的方法都有差异。传统社会中,一种普遍的解决方式是寻求亲属群体的帮助,此外,政府
斯大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一直包含争议,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重要补充和创新。而依据其民族关系理论所制定的民族政策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取得了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国都有着数量庞大的信教群体。清真寺建筑是伊斯兰教重要的活动场所,它对于传播伊斯兰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