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国的二种金丝桃属(Hypericum)药用植物田基黄(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ex Muary)和西南金丝梅(H.henryi Levl.et Wan.)进行丁化学和药理研究。结合现有的化学研究资料,对广义藤黄科(Clusiaceae=Guttiferae)的化学分类进行了探讨。并综述了金丝桃属植物的药理研究,对中国的金丝桃属传统药物进行了整理。 通过各种拄层析技术并借助现代波谱学手段(包括IR UV,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13C-1H COSY,HMQC,HMBC,EI-MS,FAB-MS及CD谱)和化学方法,从田基黄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三十一个(1-31)天然产物,其中九个(10,13,16,17,18,23,24,25和26)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1,5-二羟基(口山)酮-6-O-β-D-葡萄糖甙(10),双氢槲皮素-3,7-O-α-L-二鼠李糖甙(13),5,7-二羟基-2-异丙基色原酮-8-β-D-葡萄糖甙(16),5,7-二羟基-2-(1-甲基丙基)色原酮-8-β-D-葡萄糖甙(17),田基黄酸(18),田基黄吡喃酮A(23),田基黄吡喃酮B(24),田基黄双(口山)酮(25)和7,8-(2”,2”-二甲基吡喃)-5,3’,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26),另外还有三个(9,11和30)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3,4-环氧-5-羟基-1-环己烯羧酸(9),5-O-香豆酰奎宁酸甲酯(11),1,3,5,6-四羟基-4-异戊烯基(口山)酮(30)。 首次对中国的特有种西南金丝梅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并从其茎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十三(32-44)个化合物,其中的五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均为比较进化的氧取代类型。 对田基黄中分离鉴定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凝血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7和20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它药理活性筛选工作正在进行中。 广义藤黄科其范围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中有所不同,恩格勒系统将其分为六个亚科,约40个属,1000余种:哈钦松等系统将其中的金丝桃亚科(Hyperriodeae)独立为科-金丝桃科Hypericaceae。而新近较著名的如克朗奎斯特等系统仍沿用广义藤黄科的概念。 本文对广义藤黄科其中25个有植物化学研究的属(约150种)及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归纳整理,为广义藤黄科的系统分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现有的植物化学研究表明,低氧取代和低氧异戊烯基化取代的(口山)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广义藤黄科的各类群中,不同类型的间苯三酚类衍生物和醌类化合物及其还原产物存在于一些特定的类群中,具有明显的系统学特征,藤黄科的特征性成分低氧取代和低氧异戊烯基化取代的(口山)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金丝桃亚科,故建议仍应将该亚科归属于广义藤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