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是最常见的外阴癌,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以上。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妇女。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组外阴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名称,多见于45岁左右妇女,近年来VIN及外阴癌的发病率都有所增加,且趋于年轻化。目前,外阴癌的病因未完全明确,常并发于VIN。外阴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由于手术带来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减少手术带来的并发症,目前多采取在不影响预后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手术范围,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广大临床医生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外阴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减少外阴癌预后不良结局的主要途径,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仍然没有可以确切应用于外阴癌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分子标记物,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外阴癌标记物具有重要意义。
E-钙黏蛋白(E-cadherin)是一类介导细胞间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被看作是上皮细胞连接性黏附剂;β连环蛋白(β-caenin)可与E-cadherin结合形成E-cadherin/β-catenin复合体,其又是Wnt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因子,其双重功能均与肿瘤的发生相关。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外阴鳞癌组织和VINⅡ-Ⅲ组织中E-cadherin及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外阴鳞癌的发生机制。
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外阴鳞状细胞癌患者41例,VINⅡ-Ⅲ患者22例,手术阴性切缘10例,组织均为手术切除经病理检查确诊并存档的石蜡包埋标本。以上所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或化疗等治疗。以外阴鳞癌和VINⅡ-Ⅲ作为实验组,手术阴性切缘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3组标本中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并与患者的绝经情况、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E-cadherin在外阴鳞癌及VINⅡ-Ⅲ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46.34%(19/41);63.64%(14/22),明显高于对照组0%(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β-catenin在外阴鳞癌及VINⅡ-Ⅲ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0.98%(25/41);68.18%(15/22),明显高于对照组0%(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外阴鳞癌与VINⅡ-Ⅲ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E-cadherin和β-catenin表达异常与外阴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的绝经情况及临床分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E-cadherin和β-catenin在外阴鳞癌组织的异常表达具有相关性,呈正相关(r=0.543,P=0.000)。E-cadherin和β-catenin在VINⅡ-Ⅲ组织的异常表达无相关性,(r=0.295,P=0.182)
结论:
E-cadherin和β-catenin在VINⅡ-Ⅲ及外阴鳞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可能参与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二者联合检测可能为外阴鳞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