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疤坚螺Camaena cicatricose个体发育及同工酶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皱疤坚螺(坚齿螺科)是一种大型的陆生贝类,有希望成为新的食品来源。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分子生物学变化一直缺乏研究。本文以采自贵州省贵阳市皱疤坚螺为研究对象。对皱疤坚螺的形态特征、个体发育过程及其同工酶变化规律等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观察皱疤坚螺饲养的适合温度湿度条件、繁殖行为以及日常活动规律,研究其适宜生境条件;通过多种食物的喂养,分析皱疤坚螺进食情况,研究其生长发育过程对食物选择性的变化;通过形态分析方法研究皱疤坚螺个体发育过程中主要生物学指标如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和壳口距等量与壳重和壳体积的变化关系。最后,应用垂直平板高不连续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个体处于5个发育阶段(卵、初孵幼体、幼体、亚成体和成体)的酯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三种重要同工酶的变化;并对后三个阶段的肝、肾、唾液腺、外套膜、消化管、足、两性腺、两性管、蛋白腺、鞭状体、消化液等组织的样本进一步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研究其组织特异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回归曲线拟合发现: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和壳口距等量与壳重和壳体积之间在幼体至亚成体阶段呈强烈的指数关系。说明在此阶段,个体一直呈指数式增长。而在成体阶段,以上各量均没有明显的数量关系,说明在成体阶段,生长变缓,形态受外界条件影响。另外,在形态观察中,分别描述蛋白腺、两性管、鞭状体等器官的生长变化情况。2.卵的酯酶同工酶谱比较特殊,为两条分子量较大的酶带,在孵化前期酶带的活性和面积有变化。螺的个体依初孵幼体、幼体、亚成体和成体的顺序,酶带的带数条数呈增加的趋势,酶带的强度增加。不同组织间的酯酶同工酶酶带都存在差异,但也有3-4条酶带活性强,在各个组织都稳定出现,是基础酶带,是该种鉴定和比较的基础。乳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中不存在稳定的基础酶带,但是有一些酶带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活性也较强。在种间比较时可以做参考。观察中发现,同工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而且同一种酶在不同的组织中的活性强弱也有差异。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不仅反映了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而且表明基因在表达时具有空间特性。3.皱疤坚螺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对食物具有选择性,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有选择性变化。
其他文献
<正>历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历史课不能仅仅满足于情节的生动曲折,更要体现智慧的力量,这是历史的真正魅力所在。中学生由于本身的阅历局限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