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走入非洲: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未来走向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b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贸易、投资向纵深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办厂。国有企业凭借其自身优势,在今后相当长时间,依然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力军。近年来,民营企业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然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非洲大陆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引发国际投资者关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非洲大陆巨大发展潜力,天然资源禀赋和潜在消费市场,驱动中资企业加快走入非洲的步伐。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在未来3年内,与非洲国家在工业、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实施“十大合作计划”。这为进一步密切中国与非洲各国的经贸往来,深化中非合作指明了方向。本文首先简要梳理中国民营企业走入非洲的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而着重分析中国民营企业走入非洲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指出中国民营企业开展对非合作的具体领域。最后,就如何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层面、民营企业自身提出了建议和策略选择。我们认为,当前非洲整体宏观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非洲人口红利的释放以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以及非洲国家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在税收、程序审批等方面鼓励支持外来投资,加快了民营企业走人非洲的步伐。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非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中国对外投资机制的日趋完善,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入非洲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但是,民营企业走入非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非洲国家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脆弱和不稳定性。因此,民营企业在走入非洲时承担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此外,投资法律不健全、双边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制度缺陷和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短板,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民营企业走入非洲的步伐。民营企业在走入非洲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对非洲道路交通、水电工程、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仓储、贸易等农业领域;医药与医疗设备制造等医疗卫生领域;以及汽车组装、纺织加工电信设备等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合作。为了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地走入非洲,文章最后从中国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层面和民营企业自身层面给出了对策和建议。中国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走入非洲的整体战略规划,积极拓宽民营企业的海外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对非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走入非洲提供便利的条件。行业协会应该加强各行业之间、行业内部之间的企业联系,为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沟通联系的桥梁,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民营企业在走入非洲应该立足于长远战略,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注重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品牌化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民营企业在投资所在地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国住房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加快,城镇居民的居住市场化使得城市居民成了拥有住房产权的业主,住房产权改革同样要求所在的社区权力结构和社区治理模式必须实现转型。武汉
阶层地位认同是指处于一定阶层地位的个体对自身所处阶层地位的主观定位。特别在转型时期,阶层地位认同的高低能够反映出个体的自身获得感。但阶层地位认同与个体的客观阶层
根据“晋升锦标赛”理论,政治晋升激励使地方间政府和官员大力发展经济以求在“晋升锦标赛”中获胜,为中国经济近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相应地我国政府的财政能力也
在物质层面的建设优先精神层面建设的理念下,在西方国家的文化掠夺下,在传统文化和习俗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而被扭曲局面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出现了断层现象,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发
知识城市作为21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新理念,倡导以知识为基础,鼓励知识创新,实现城市均衡式发展,成为城市转型的新路径。而成都由于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优势,以及
随着农村社会转型的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矛盾逐渐显露出来,随着国家信访体制的逐渐完善,一些矛盾通过信访的渠道反映出来。近几年,农民单独或者是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现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