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模拟RA发病的CIA大鼠模型,观察此模型动物的炎症及骨破坏规律。 方法:为了建立CIA大鼠模型,将牛II型胶原注射在Wistar大鼠皮下。随机分为7组:①2周组;②3周组;③4周组;④6周组;⑤8周组;⑥10周组;⑦正常组。每只大鼠均在炎症分值达到两分及以上时随机入组。从入组开始每天记录关节炎症评分表,绘出炎症变化曲线。分别在入组各个时间节点处死大鼠,取左侧股骨和第5腰椎行骨生物力学检查,胫骨上段行 Micro-CT扫描和硬组织切片检查,观察骨小梁变化,血清学检查相应的骨代谢指标。 成果:(1)炎症评分得出,模型在造模成功后的2周内达到炎症高峰期,维持4周左右,后炎症逐渐平复。 (2)Micro-CT显示造模成功2周后大鼠骨密度显著下降。骨小梁数量下降与骨小梁分离度增加明显,且有进行性下降趋势。胫骨上段硬组织切片也显示与Micro-CT统计数据较好的一致性。 (3)骨强度试验表明皮质骨强度在造模成功3周后显著下降,松质骨强度在4周后显著下降。 (4)RA继发骨破坏可能是通过对RANK/RANKL/OPG系统的调节。2周、4周组外周血OPG浓度明显高于6周和8周组,同时2周、4周组RANKL/OPG比值明显低于6周和8周组。 结论:RA的骨量丢失继发于炎症。骨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抑制骨小梁数量增加。骨强度实验表明在造模成功后3-4周,皮质骨和松质骨均出现不可逆损伤。血清学检查说明在造模成功2-3周,会激动RANK/RANKL/OPG系统,进而引起全身骨破坏及继发性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