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风格理论是西方近30年来应用语言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尤其是第二语言习得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这是与人们日益注重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研究密切相关的。自从195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赛伦(Herbert·Thelen)首次提出了“学习风格”概念以来,已经有30多种相关的理论和模式相继诞生。尽管研究者们对学习风格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诠释,但其本质与核心是相同的:学习风格具有共同的特征,即独特性、稳定性、相对性和可塑性。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研究对象从客体向主体,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的过渡,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语言教学中,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流派(Humanism)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使学生自觉运用应用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为实现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和全人教育创造最佳条件。这种人本教育理念正好与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风格理论不谋而合。尽管学习风格理论属于二语习得范畴,但是对外语教学的实践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研究学习风格理论的专家们普遍认为,认识并研究在学习风格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并采用适合这些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会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学习风格的特点有所了解之后,就能够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风格的研究对外语教学,尤其是针对个体差异的个性化外语教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关于学习风格理论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个体差异性,产生了“个别化教学”。“学习风格”的理论在此阶段应运而生。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期)此阶段明显显现出整体转向分化的趋势,偏重于用实验方法对学习风格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本阶段则注重学习风格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也是学习风格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邓恩(Dunn)夫妇将学习风格要素分为五个层面:环境、情感、社会、生理性和心理,一共18种要素。在Dunn夫妇关于学习风格构成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后人又提出了多种学习风格研究模式和分类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大威·柯柏(David Kolb),乔伊·瑞德(Joy Reid)和瑞贝克·奥克斯福特(Rebecca Oxford)。大威·柯柏(David Kolb)对学习过程周期的独特分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他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四个相联系的环节组成:具体体验、沉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验。基于对四个环节的偏爱程度不同,柯柏把学习风格分为:聚合型、发散型、同化型和调节型。瑞德(Reid)是最早把学习风格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领域的,她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感官偏爱,把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触觉型。奥克斯福特(Oxford)认为学习风格就是一个人在学习时感觉舒适的区域。她把学习风格分为五大类:1.与感官有关的:视觉、听觉和动手型;2.与人格特质有关的:外向型和内向型;3.与信息加工方式有关的:直觉随机型与具体条理型;4.与信息接受方式有关的:封闭型和开放型;5.与思维方式有关的学习风格:分析型和整体型。国内对学习风格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较多,而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并不多。近年来,随着对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日益重视,国内的研究者们对语言学习风格才开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王初明是国内最早对外语学习风格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92年对广州外国语学院的490名本科生做过学习风格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所不同,男生和女生的学习风格同大于异,听力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喜欢视觉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同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教授在1995年出版了《学习风格论》一书,他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余心乐教授研究了顺序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记忆能力与英语专业四级成绩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可见,学习风格理论的研究在语言教学领域势必会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艺术院校的外语教学领域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模仿力强、形象思维活跃、想问题做事情不拘一格、喜欢标新立异等一系列的性格特点在外语学习方面可以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使得外语教学融合其专业特点,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本着这个出发点,通过对表演与美术设计的学生进行学习风格的对比研究,可以找出其感知、个性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特点为其量身制作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略,为艺术院校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开创新路。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吉林艺术学院造型校区与表演校区240名学生进行学习风格检验,通过SPSS(Statistical Program of Social Science)统计学软件对不同专业艺术类大学生在感知、个性、接受信息风格上的差异做对比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个校区的学生在个性风格及接受信息风格上确实存在明显差异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让艺术类大学生了解自己学习风格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有力依据。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两校区学生在视觉、听觉、动觉上无明显差异:音乐系学生听觉风格略强于其他系学生,而美术系学生动手能力稍强于其他系的学生。2.两校区学生在性格上有显著差异:表演(戏剧、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人具有外向型学习风格(Extroverted Learning Styles),而造型校区(美术与美术设计专业)大多数人具有内向型学习风格(Introverted Learning Styles)。3.两校区学生在接受信息方式上有显著差异:表演专业学生普遍具有开放型学习风格(Open Learning Styles),而美术与美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具有封闭型学习风格(Closure-oriented Learning Styles)。4.学习风格在男女性别的对比结果:女生听觉风格和开放型风格强于男生。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使艺术专业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风格,有利于其主动适应教师的不同的教学风格,调整学习策略,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也还应该利用不同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策略,找出与学生学习风格匹配最佳的教学风格并设计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总之,借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了解学生学习风格特点,融合学生专业特点并对外语教学方式方法作出相应的改进,为学生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进学习内容、创造新的外语学习环境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