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用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86份人工合成小麦品系和42份来自中国不同种植区域的常规小麦品种构建试验群体,并对试验材料的3个重要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下节长)进行田间调查统计。利用全基因组上的102个SSR标记对试验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表型变异,基因多态性以及群体结构的鉴定分析后,用广义线性模型(GLM)进行对表型性状和基因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鉴定出于目标性状呈显著关联的20个多态性标记。1,试验材料的表型性状的统计描述和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株高,穗长,穗下节长三个表型性状均呈现正态分布,试验材料间的P值均小于0.001,差异极其显著。表明试验所构建的关联作图群体的表型多态性十分丰富。2,102对SSR多态性引物在试验材料中共检测到了667个变异,引物的PIC平均值为0.7236,可以认为所选的SSR引物可以很好地体现材料间的基因型差异。3,群体结构分析软件STRUCTURE将试验群体划为3个亚群,常规小麦品种自成一个亚群(T3),而人工合成小麦被分成两个亚群(T1,T2)。群体划分结果显示出试验所构建的群体结构复杂,试验材料的遗传背景丰富,群体构建十分合理,能够用作关联分析。4,基因型性状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显示有20个与表型性状关联的SSR位点,其表型变异解释率在3.77%到24.49%之间。且有10个SSR标记同时与两个性状关联。与小麦株高显著关联的SSR标记位点有3个分别为XWMS-408、XGWM-186和XWMS-518,各自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8.38%、8.58%和8.5%;15个与穗长有关联的SSR标记中有6个与穗长呈极显著关联,其余9个呈显著关联,呈现最大表型变异解释率的SSR位点是GWM-111,其解释率高达24.49%;与穗下节长呈显著相关的12个SSR位点中有7个与穗下节长呈极显著相关,其余5个呈显著相关,标记BARC-18的表型变异解释率最大,为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