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thsk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田的养分效应、改土效应、农田生态效应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已有大量报道,但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的物质生产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04~2006年在滨临太湖的宜兴大浦镇(31°17.494′N,119°54.018′E)进行,以中熟晚粳武粳15号为供试品种,施氮量设0(0N)、200 kg/hm2(LN)、270 kg/hm2(NN)3个水平,秸秆还田设麦秸不还田(M0)、麦秸切碎后均匀翻耕还田(M1)、麦秸切碎后沟埋还田(M2)3个水平,还田麦秸量均为3.75
其他文献
本研究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选用45个和92个粳稻品种(品系),在群体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产量类型粳稻品种的根系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粳稻品种根系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供试粳稻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差异很大,2006年的变化幅度为224.75-523.34g·m~(-2),2007年的变化幅度为391.29-1374.18g·m~(-2)。利用组内最小平方和
BSP(Bark storage protein)蛋白被称为树皮储藏蛋白,它在温带落叶树的氮代谢机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种子的储藏蛋白非常相似,即秋天时,叶片中的蛋白降解,释放出的氨基酸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