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临床上,躯体某一部位损伤后,不但可导致损伤部位的疼痛和痛敏,而且有时也可导致身体相对应体节的对称部位出现疼痛和痛敏的现象。这种躯体一侧组织或神经损伤可导致对侧相对应的部位出现疼痛的现象,被称为镜像痛(Mirror-image pain)。至今镜像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最近我们在蜜蜂毒动物实验模型上研究发观:大鼠一侧后肢足底皮下注入蜜蜂毒不但可诱致持续性自发痛反应、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而且还可诱致非注射侧热痛敏(Chen et al., 1999a),而且痛敏部位具有对称性,因而称之为实验性镜像热痛敏。这个实验现象为研究镜像痛或痛敏的外周或中枢神经机制提供了有用的模型。在硕士课题中,作者进一步发现皮下注入蜜蜂毒诱致的镜像热痛敏具有空间的对称性和时程上的平行性(Chen and Chen 2000),并且首先证明了脊髓对侧中枢敏化介导了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发生(Chen et al., 2000)。在以往发现的基础上,本课题进一步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实验性镜像热痛敏赖以持续的中枢敏化过程的建立是否由外周皮肤组织损伤部位所发生的持续性冲动所驱动?如果是,这个过程是否具有中枢累加的“时间窗口”效应? (2) 参与介导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初级传入纤维是否为辣椒素敏感的纤维(主要是C和部分Aδ纤维)?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 门)实验性镜像热痛敏是否受来自延髓网状结构.脊髓背角的下行痛易化系统的影 响? (4)脊髓水平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受体(NMDA和非NMDA受体)在实验性镜 像热痈敏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如何?结果:二.实验性镜像热邢敏赖以持续的中枢敏化过程的建立依赖伤害性信息在脊髓水平的时间总和,且这个过程具有时问窗口 我们以前的研究己经证明:中枢敏化的过程参与了蜜蜂毒诱致的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发生,本部分实验拟探讨中枢敏化的建立是否由外周皮肤组织损伤所诱导。如果是,这个过程是否存在一个中枢累加的“时间窗口”效应。为了证明这个假设,实验采用成年 SD大鼠,将两个剂量的蜜蜂毒注入一侧后肢足底,然后在注射 5、10、20分钟后分别切断注射侧坐骨神经。结果表明:低剂量(O.lmghop!)蜜蜂毒注射需要Zo分钟,而高剂量(0.Zmg/so卜1)蜜蜂毒注射需要10分钟就能够引起实验性镜像热痛敏。这个结果提示:外周皮肤组织损伤所致的伤害性冲动触发中枢敏化的建立,且在脊髓水平存在一个累加的“时间窗口”效应。 (具体内容见发表论文三)2.辣椒素敏感的初级传入纤维参与介导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探讨参与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外周初级传入纤维的性质,本部分实验将辣椒素局部涂敷坐骨神经和隐神经,以破坏辣椒素敏感的初级传入细纤维。同时,将其溶媒 (Tween80:ethanol:Saline=1:l:8)局部涂敷于坐骨神经和隐神经或将辣椒素涂敷于局部肌肉作为对照。结果表明:(l)与对照组相比,毁损辣椒素敏感的初级传入纤维可明显地抑制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缩足反射:(2)同样处理也可完全阻断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发生。该结果提示,辣椒素敏感的初级传入纤维参与介导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的发生,并进而触发中枢敏化的建立。(具体内容见发表论文四)3.来自延髓吻段内侧部的下行痛易化系统激活参与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发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来自脊髓上位延髓吻段内侧部(Rostral Medal Medul4 -2-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RMM)的下行痈易化系统参与组织和神经损伤诱致的病理性痛的发生过程。为了观察RMM.脊髓背角下行痛易化系统在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作用,本部分实验将双侧RMM进行化学损毁。结果表明,双侧化学损毁IUiM的神经元可明显抑制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并阻断实验性镜像热痈敏的发生,但对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无作用。这个结果提示,来自脊髓上IUAM的下行痛易化系统激活参与了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和实验性镜像热痛敏(中枢敏化)的发生,但不参与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的发生过程。(具体内容见发表论文五)4.脊髓水平的NMDA和非NMDA受体参与介导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发生 兴奋性氨基酸谷氦酸受体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脊髓中枢敏化建立的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部分实验采用在蜜蜂毒注射前鞘内分别给予NMI)A和非NMI)A受体桔抗剂MK-801和CNQX,观察其对蜜蜂毒诱致的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作用。结果表明:同对照组相比,蜜蜂毒注射前10分钟鞘内分别给予y-801和CNQX可明显抑制蜜蜂毒诱致的自发缩足反射,阻断镜像热痛敏的发生,但对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的发生没有作用。这个结果提示,脊髓水平的NMDA和非hA受体在蜜蜂毒诱致的待续性自发痛和实验性镜像热痛敏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中不扮演任何角色。结论: 综合以往和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