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持和培育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然而,由于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投资高风险,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难题。创业投资是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它可以发挥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我国创投机构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对初创企业的投资额和项目数占比却依然不高,这不仅抑制了初创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同时也弱化了创业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培育功能。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创投机构投资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不仅对创新型企业发展,孵化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深化和丰富创业投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基于创投机构“异质性”特征,以“匹配性”和“可行性”的视角,聚焦于创投机构投资初创企业的内生动力机制问题。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和创投机构的实地调研,系统分析识别创投机构投资初创企业的内生动力影响因素,构建创投机构投资初创企业内生动力作用机制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基于北京、浙江、湖北、福建、江苏、上海等地158家创投机构的问卷调查,采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有效验证了相关假设。与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基于任务技术匹配理论(TTF)和匹配可行性理论(FVM),从“匹配性”和“可行性”视角提出创投机构投资初创企业的内生动力作用机制理论模型;并基于SEM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创投机构投资初创企业内生动力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丰富了创业投资理论体系。本文得出的相关结论,可以为创投机构投资初创企业的决策提供直接的实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