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随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贫困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少数民族民族贫困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依然突出,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贵州省是西部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贫困问题的多发区,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贵州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按照新的扶贫标准,贵州省贫困面积依然较大、贫困人口依然较多、贫困程度依然较深,总体扶贫形势依然严峻。据2010年贵州省扶贫开发汇报材料显示:“贵州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制度扶贫和开发扶贫相结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和贫困发生率依然很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和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并存的新阶段”,应“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当前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之一,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发展薄弱,科教事业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且在民族贫困与区域贫困方面有突出的代表性。笔者通过对三都县水族地区贫困状况、贫困原因的调查分析,揭示其贫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对以往的扶贫开发政策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当前存在的贫困问题,积极探索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模式的创新,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三都水族地区及整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笔者在调研中,走访了贵州省扶贫办和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主要政府部门,结合获得的官方资料,深入到具体的田野点进行调查,获得了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及民族文化方面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技术获取了具有极大参考价值的第二手资料,并通过便捷的现代通信技术及时关注调查点的发展动态。通过对所得资料的整理分析,提出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文章共分为四章:一、主要介绍有关贫困问题的理论,并总体概述了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及致贫原因。二、主要介绍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贫困现状,并对其贫困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层地分析,同时指出当前三都县水族贫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三、主要回顾梳理贵州省及三都水族自治县扶贫开发政策,并对其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四、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三都县水族贫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