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时期是汉语形成和发展的源头,在汉语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双音词在这一时期的大量涌现奠定了以双音词为主要词汇单位的汉语面貌的基础。对先秦时期双音词的考察将是这一时期词汇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进行断代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先秦文献进行双音组合及双音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为断代词汇史中这一专题的研究提供具体实例依据。本文选择战国晚期儒家哲理散文著作《荀子》作为专书研究的对象。
本文将《荀子》放入先秦时期双音词发展的整体背景中进行考察,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讨论双音词于先秦时期的判定标准,并草拟出“先秦时期双音词判定流程图”;依据“判定流程”,以全书的词汇为对象,并以同时期作品为佐证,对书中的双音组合进行了统计整理,确定出《荀子》中所使用的已较为稳定和凝固的双音词并对这些双音词进行结构及语义上的梳理。本文还着重对几个围绕着词汇单位的归属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察,如“~者”结构的双音组合于《荀子》书中的成词问题、偏义复词的使用情况及确定、同素异序词的使用情况和特点以及跨层次结构的词汇化等等。以期运用动态分析和统计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呈现出代表战国晚期语言风格的《荀子》双音词使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