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槐人工林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水土保持林之一,但刺槐林中出现大面积土壤干化、林地退化现象,威胁到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和恢复的效益。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区和不同林龄的典型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阐明了林下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C、N、P含量及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探究了环境和林龄等因子对它们的影响,并结合刺槐凋落叶-叶片-茎-根系,揭示了刺槐林地上-地下生态化学计量学联系,以期促进对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的生态特征与功能的认识,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恢复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C和N、P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区域分异明显。整体上刺槐林0~20 cm土壤有机C在2.02~15.27 g·kg-1之间,全N在0.24~1.59 g·kg-1之间,全P在0.46~1.14 g·kg-1之间,速效N在5.03~36.78 mg·kg-1之间,速效P在0.77~16.29mg·kg-1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在84.75~391.71 mg·kg-1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在5.88~120.66 mg·kg-1之间,并且土壤有机C和N、P养分含量的均值均低于黄土高原土壤相应养分的均值。(2)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长特性导致了土壤性质的改变,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总体上,随着刺槐生长,刺槐林土壤有机C和全N逐渐增加,土壤全P及速效N、P无规律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呈增加趋势。但土壤有机质累积和微生物生物量一定年限内无显著变化,成熟林期开始显著提高,过熟林期出现下降或增加减缓。(3)C、N、P元素在刺槐体内的分布随植物组分和生长阶段而异,并影响了各组分C:N:P比。各组分的C:N:P特征也反映了刺槐的生长状况及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植物体的元素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植物叶片N:P大小、植物各组分之间以及与土壤之间化学计量学关系来判断植物生长的养分受限状况有一定局限。(4)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C:N约为8.8,N:P约为1.2,C:P约为10.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约为5.2,各比值整体偏低于全球水平。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土壤C:N影响较小,对土壤N:P、C:P及微生物生物量C:N影响较大。林龄的变化对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C:N影响较小,对两者的C:P、N:P影响较大。植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均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演替进程中植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没有一致的时间格局。
其他文献
氮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以及由此导致的氮肥利用率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麦稻作物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小麦和水稻适宜氮肥用量和氮素运筹方式,实现土壤氮素供应与作物需求同步,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氮素管理方式下冬小麦和水稻生育期氮素养分吸收与利用特征,关键生育期叶片SPAD值变化、土壤氮素供应与平衡,明确水稻和小麦适宜的氮素施用量和施用时
这帮家伙是干嘛的?  房价又涨了,猪肉吃不起了,十七大召开了,“嫦娥”升天了,小事大事,他们总要掺一脚。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又八卦又爱整事,常常把小事看成大事,无事还要生非一番呢。  联合国、安理会、南极北极、布隆迪——那么远的地方,可能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八百竿子都打不着呢,他们呼呼地就较上了劲,为那些遥远地方的人,他们就自个先生了气、动了情;美国入侵伊拉克,黎以爆发大冲突,伊拉克处死萨达姆……
艺术设计是以审美创意为核心价值的应用性学科,而设计创意过程中灵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灵感作用是什么,灵感产生的主要条件和过程如何,艺术设计中灵感诱发有几种主要形式,本文给予了一定的论述。  艺术设计是一门多领域的应用性学科,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概括地看艺术设计具有四大要素,即功能需求、审美创意、材料工艺、市场信息。其中功能需求是设计的目的,材料工艺、市场信息是设计的条件,而审美创
耕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兴衰和生态环境质量,其战略地位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