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现行的饮用水消毒主要通过投加消毒剂完成,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消毒副产物(DBP)的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开发了一套空气隔离-同轴降膜电场/放电反应器,将电场和放电技术用于饮用水的安全消毒。
该反应器采用同轴电极模式,电极间距14mm。内电极为不锈钢筒,电场和放电系统的区别在于外电极的结构,分别为圆滑的不锈钢筒和利于放电的铜丝螺线管。高压极(外电极)位于气相,低压极(内电极)位于液膜以下,有效处理区域在内电极极外壁的液膜处,最高场强10kV/cm。与传统液相电场/放电反应器相比,该同轴降膜反应器中的空气将高压极与液相介质隔离开,是一种气相放电模式,有效控制了泄漏电流,从而减少了电流的欧姆热效应造成的能量损耗,也降低了电极腐蚀。
以饮用水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同轴电场和电晕放电用于饮用水杀菌时,输入电压、输入频率、微生物初始浓度和不同菌种对杀菌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场和放电的杀菌效果均随输入电压和频率的增加而提高。在输入电压10kV,频率10kHz时,处理时间50s时可使腐生杂菌数量分别下降2.1和3.5个对数,使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下降2.23和3.82个对数。
对电场和放电的单位水量电耗、自由基产生和物料温升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当细菌数量下降1个对数时,电场杀菌的电耗为13.89kW·h/m3,电晕放电杀菌的电耗为6.39kW·h/m3,放电杀菌具有经济快速的优点。同时检测了两种处理手段过程中自由基产生情况,结果表明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质,有形成消毒副产物的风险,安全性较差;而电场处理过程中无自由基等活性物质生成,安全性较高。两种手段处理后的水样温升都不显著,在5℃以内。
考察了两种手段处理后细胞膜受损情况,发现电场处理后存在一定比例的亚致死细胞,而放电处理后的细菌则不存在亚致死情况,杀灭更为彻底。机理研究表明,电场和放电均会对细胞蛋白质二级或三级结构造成破坏,从而破坏蛋白质构象,使其正常功能难以维持而死亡。而放电杀菌技术是在电场作用基础上,联合多种自由基对细菌的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