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分子电子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ai1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回顾、分析单分子电子输运性质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NEGF)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模拟方法及其软件实现;并利用基于该方法的模拟软件包TranSIESTA,对Au/1,4.diaminoacenes/Au、AI/TaSi3/A1和单壁碳纳米管及其吸附小分子系统的电子输运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1)、对1,4对苯二氨分子夹在Au.(3×3)的电极之间构成的结而言,随分子.电极距离增加,系统的平衡电导呈现下降趋势,但在1.4A到1.9A之间,平衡电导曲线中近乎出现一个平台,这表明:1,4对苯二氨这种分子的平衡电导对分子.电极之间的距离并不十分敏感。加上偏压后,在0V到lV范围内,由于偏压的线性增加与其引起的透射谱移动幅度增加的竞争,造成系统电流.电压的非线性特性。该系统的输运特性还受到分子苯环数目和氨基取代位置的影响。对位取代的分子,随苯环数目的增加,分子的平衡态透射谱在费米能级位置出现了较高、较宽的透射峰,这意味着其小偏压下的导电能力将逐步增强。而非对位取代的分子,随苯环数目增加,原本在费米能级位置出现的透射峰将逐步远离费米能级,这意味着其小偏压下的导电能力将逐步减弱。这些计算工作部分地解释了最近的实验结论,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2)、对(4,4)单壁碳纳米管及其吸附水或氧气分子的系统而言,在0V到2V的偏压下,系统对电压的增加呈现两种不同增加速率的电流响应,其中电压小于1.1V时电流增加速率较大;而当偏压大于1.1V后,由于两端的碳纳米管电极化学势之差变大,导致较多的电极态进入中心散射区,破化了系统原有的对称性,增强了电子散射,故而电流增加速率变缓。通过模拟计算还表明:吸附的分子提供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们的电子态会破坏碳纳米管势场的平移对称性,从而降低系统的透射能力:而另一方面,吸附分子提供的能级,有利于电极中的电子隧穿散射区;只当偏压窗口包含吸附分子所贡献的透射能力时,这种吸附的影响才会反映在电压.电流特性中。故而,(4,4)碳纳米管吸附水分子时,系统的电压.电流与未吸附系统几乎相同,只有在偏压大于1.8V之后,吸附系统比未吸附系统的电流略有增加;而(4,4)碳纳米管吸附氧分子时,系统的电压.电流与未吸附系统相比一直都稍低,只当偏压大于1.7V之后,吸附系统比未吸附系统的电流略有增加。   (3)、对TaSi3团簇夹在Al(111)-(3x3)电极之间构成的结而言,随分子.电极距离增加,系统的平衡电导呈现强烈的振荡变化。而这种振荡来自于重整化分子能级8态和9态随距离的变化对费米能级处透射谱的交替控制。团簇与电极的相对位置不同,平衡电导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团簇绕x轴旋转50度时,系统的平衡电导最小,约为1.1G0,其它转角下平衡电导均在2.2Go左右变化。随门电压的增加,平衡电导在门电压0.6V时最小,约为1.95G0,其它门电压下平衡电导均在2.2Go左右变化。加上偏压后,系统的电流.电压响应在-1.0V到1.0V内呈现出非对称的整流特性,并且在0.3V到0.4V出现负微分电阻现象。表明该团簇在分子尺度的逻辑元件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在价值。
其他文献
大气激光通信作为一种前景非常好的无线通信手段,自激光出现以来,众多学者对它做了理论上和实验上的研究。在大气激光通信系统中,由于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大气散射、折射、湍流
1977年底,谭震林重访井冈山,即兴赋诗一首:"二十五岁上井冈,七十五岁又重访,五十年来奋斗紧,内外妖魔皆扫光;反复搏斗从未停,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切归功毛主席,一切归功共产党。"这首歌颂共产党毛主席的诗,反映了在如火如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谭震林和毛泽东结下了"五十年来奋斗紧"的革命情谊。    "我们一起上井冈去做‘震山虎‘吧"    谭震林,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