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燃气、给排水等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新管线的直埋、架空和现存管线的改造扩容导致―拉链马路‖和城市―蜘蛛网‖现象的出现,地下综合管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地下综合管廊自1833年在法国出现以来越来越被很多国家认可,在我国出现也有60余年,然而却没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太高,平均每公里1.2亿元的造价给各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建设行不通,需要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共同完成,这也就催生了PPP模式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应用。但PPP模式在实践中演化出了多种不同的具体模式,只有针对不同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选择合适的PPP模式才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高效地利用闲置社会资金,提高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运营效率。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地下综合管廊相关知识,指出了地下综合管廊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应用PPP模式建设运营的可行性,并通过比较各种PPP模式的定义和运作特征,在对PPP模式进行三级分类的同时,构建了两阶段PPP模式选择指标体系和选择模型。首先,经过聚类—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筛选确定二级和三级PPP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为具体的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选择出合适的二级PPP模式;其次,运用直觉梯形模糊TOPSIS法求得选出的二级PPP模式下各三级模式的贴近度并对三级PPP模式进行排序;最后结合案例进一步论证了该PPP模式选择模型的有效性。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模式选择研究在理论上对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做了很好的补充,在实践中可以为不同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选择合适的PPP模式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保证项目持续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