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以及对教育投入的不断扩大,在教育机会得到基本保障与教育公平的环境逐渐改善的现实基础之下,现阶段人们更多的是教育质量的更高要求。笔者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研活动作为出发点,以教研活动的管理范式标准作为核心对象,以“效能”为结果导向,对当前小学教研活动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核心进行研究与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了确保本研究最终的实际应用的意义,经过调研后最终选择H省省会城市的普通小学G小学,因其处于现代化城市高速发展的高新区之中,学生主要由高新区改造过程中“城中村”的家庭成员、区域中务工人员家庭子女以及周围高校教师的子女组成,教师整体层次为H市一般发展水平。基于我国教育水平不均衡的现实情况,选取处于中游的G小学,力求为解决部分学校在对比自身所发现纰漏而做出的拟补与修正上做出最大可能。笔者分别对美术学科、数学学科的教研组以及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25次教研活动累计37个课时的实际参与,通过现场观察与聚焦式访谈的进行定性诠释。然后采用调查问卷,以对具体问题的设置加以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对教研活动的效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将教研组及教师对调查问卷中各项问题的态度以“五级量表”进行呈现,严格进行统计并验证信效度。通过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信息获取手段与结果,力求发现小学教研活动中影响效能的因素。研究表明:(一)就G小学而言,小学教研效能不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教研活动对部分教师来说有效内容占比不高,导致教师无法从教研活动中有效的获得经验与知识的传输,从而使教研活动并不能够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有效的支撑作用,进而导致教研效能不高。可以由调查问卷中9-15题的“不同类型教研活动中教师的感受”维度的得分情况来体现,此维度中得分较低的分别为“我认为以区域学校竞赛为驱动的教研活动最有帮助”以及“我认为以学科教研室组织为驱动的教研活动最有帮助”,在满分分值为5分的分值中,其得分分别为3.00分与3.02分。(2)教研活动行为标准的缺失导致教研活动行为混乱。不仅存在着某一学科教师参加与本学科无关的教研活动的现象,还表现为对于具体教研活动的主题、意义及目标理解上存在一定的盲区,导致教研活动迷失重点,从而只探讨了表象存在的问题,无法深入发掘问题的本质原因,导致教研效能不高。由调查问卷中得分均值较低的第15题“针对不同类型教研活动都有不同的标准作为衡量其效果准则”和第17题“每项教研活动在结束后都由教研组进行检查”得到体现,在满分分值为5分的分值中,其得分都是2.90分。(3)教师需要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导致对于教研活动的精力投入较少。一部分教师对于教研活动参与有一定的主观选择倾向,还有一部分教师即使参与了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态度较为散漫且消极。教研组成员则除教学任务外还面临着日常事务的解决,对于教研活动只能做到基本顺畅运行的保障,无法深入进行思考与研究。(二)小学教研效能低下产生的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点:(1)教师个人积极性较为缺失,第一,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并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进行呈现,参与教研活动的好坏都不会对其职业生涯产生影响。第二,在我国目前教育环境下,还是以学生成绩作为焦点。虽然教师普遍能认识到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相比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言,重视度不够,没有清楚认识到教研活动与教学质量之间的联系。(2)小学教研组成员组织结构不完善,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与有关学者的专业引领,对于问题的发现以及现有问题的改善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导致不能区分教研活动的不同类型,更不了解对于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其标准及核心,从而导致教研活动往往仅局限于工作层面导致走形式,且尚未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结合在一起。(3)国家缺乏有关树立小学教研规范的文件与制度法规教育部1952年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1],由于年代久远,其中心内容较为笼统;1957年颁发与《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2]其基本内容为“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文件中对于教研组的目标范围仅仅设置在中学,且只是做了宏观的指导要求,对于如何做以及标准如何没有进行讨论。在2001年由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3],其中第三部分课程标准、第五部分教材开发与管理、第六部分课程评价、第八部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中均没有明确提出对教研活动的标准及要求。致使下行单位对教研活动意识不强,也难以自发的对教研活动的有关标准进行制定。(三)改进对策通过以上分析,对于小学教研效能的提升主要由一下三个层面进行改善:1.加强国家对于相关政策的完善与实施力度第一,树立小学教研组对于教研活动的意识,并在此之下充分发挥省级及区级有关教育部门对小学教研的资源帮助,从而对小学教研活动进行优化与改进。第二,加强对教师聘任制度的实行力度,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2.完善小学教研组成员组织结构与教研活动运行准则第一,通过配置相关专业人才及人才输送的方式引进专家学者进入到小学教研组成员之中,优化对教研活动过程标准等相关质量准则的把控,形成有效的统筹规划组织。第二,将参与教研活动质量的优劣与否作为一项评价标准纳入到对教师的激励制度之中,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第三,加强校际教研的力度,扩大教师参与的范围,力求使教师都有机会成为“教研员”,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而强化其积极性,缓解职业倦怠感产生的程度,还能被动的增强其对于教学研究理论的深化学习。3.优化小学教师的教学环境,强化教师相关意识第一,减少教师的授课负担,优化小学师生比,使教师保有一定的精力投入到教研活动之中,为教研活动运行顺畅提供最基本的保障。第二,深化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明晰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使教师明确当前阶段的发展需求,并进一步重视教研活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