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知性的相融及其艺术表现——论余光中诗歌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mais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光中是当代台湾引人注目的一位诗人,其诗歌具有感知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经历了由幼稚到成熟不断发展的历程。从《舟子的悲歌》到《天狼星》是诗人创作的实验期,这一时期诗歌的感性和知性的表现还不成熟,其间由于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其诗歌经历了从新月浪漫派到现代主义的变化;从《莲的联想》到《隔水观音》是诗人创作的成熟期,这一时期诗歌的感性和知性表现趋于成熟,诗人通过对西化的反思开始“浪子回头”,诗歌表现出鲜明的新古典主义特征,进而深入到民族传统文化之中;而自《紫荆赋》至今是诗人创作的深化期,表现为兼容并蓄的写实风格,并具有多元取向的特征。 余光中诗歌感知交融、情理结合的方式主要有:由具象生发抽象;具象和抽象交织;在具象中加入思辩色彩。而促成其诗歌感知交融、情理结合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以及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等。 余光中诗歌的感知交融、情理结合还分别体现在丰富多样的感性和知性的表现上。总的说来,其诗歌的感性表现具有情采并茂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生命的伤痛——乡愁美;鲜明独特的意象美;“律中求变,变中寓常”的语言美;而其诗歌的知性表现具有深宏广博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其诗歌的生命意识和时空意识及其艺术表现两个方面。
其他文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有效提问对于教学的开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以小学语文课
期刊
在传统书写体系失范的当下,小说创作呈现新的态势,正如评论界日益达成的共识那样: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当下小说创作趋势已经无法用任何共名式的概念予以概括。
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引起了文坛高度重视。作为移民,严歌苓长期生活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对民族文化身份有着独特的探索和思考。透过作品我们发现,她始终通过文本的构建不断地反思
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小说作为一种最长于叙事的体裁、一种最需要铺张地描绘情节和叙述故事的文学样式,从总体
1月22日,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  始于去年9月的“三鹿”事件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据官方统计,事件共导致29万余名婴幼儿出现泌尿系统异常,其中6人死亡。那么,“肾结石宝宝”将面对怎样的未来呢?肾结石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应该怎样预防和治疗呢?医疗专家对此做出了解答——    去年突发大批婴幼儿罹患肾结石的事件引起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