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程度,是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重要环节。环江县地形条件复杂,喀斯特发育成熟,综合区位条件较差,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单个规模小、整体分布零散且缺乏规划管理、区域人地矛盾大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深入探讨环江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科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环江县喀斯特村与非喀斯特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类型分区,提出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控措施,对环江县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rc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功能、核密度估计法、分布指数法,揭示环江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从自然地理因素、交通区位因素、经济地理因素分析其对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影响,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环江县141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程度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布指数法分析环江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呈小集中、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形成以思恩镇为中心的南部集中片区,以明伦镇为核心的北部团聚中心,向四周呈现逐级稀疏化分布。(2)依据频度统计法、特尔菲法筛选指标,选取13个评价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构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ArcGIS统计与空间分析功能,量化分析各评价指标及综合评价喀斯特村与非喀斯特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程度。(3)环江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斑块适宜性等级划分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的面积分别为874.90hm~2、1521.09hm~2、1029.47hm~2、395.23hm~2。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中,喀斯特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面积分别为571.70hm~2、1213.86hm~2、697.20hm~2、282.46hm~2;非喀斯特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面积分别为838.05hm~2、11.25hm~2、127.98hm~2、78.20hm~2。(4)环江县非喀斯特村农村居民点用地仅有高度适宜区面积大于喀斯特村,主要原因是非喀斯特村高度适宜区行政村全部位于县域中南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城区及其周边乡镇,工商业相对发达。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区中,喀斯特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均大于非喀斯特村,主要原因是非喀斯特村在县境内分布范围小且集中在中南部与东北部山区。(5)在环江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运用SPSS19.0聚类分析方法,结合村域实际情况对环江县141个行政村内农村居民点进行适宜性分区,划分为城乡联合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扩建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改造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限制发展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重建迁弃型农村居民点用地5种类型,对各个分区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