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学者A. L.Satty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了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层次化与系统化的决策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作为一个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处理流程与方法,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相关联的因素建立起一个或多个类似于树状的层次性结构,从而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连串相对简单的排序与比较。层次分析法由于其实际操作方便以及考虑因素较为全面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采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下,复杂的问题就被分解成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着其属性及关系形成了若干层次,上一层的各元素作为准则对其下一层的有关元素其支配作用。处于同层次的各元素实际是一种互补代偿的关系,也就是况同一层次的某一元素的值较低,其他元素值较高,最后的综合评价值也可能是较高的。而是否所有的多属性决策问题,其各影响因素之间都存在着这种互补代偿关系呢?显然不是的,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的决定因素在于那块最短的木板,这一块最短的木板就成了该木桶的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想要该木桶的盛水量增加只有将最短的那块木板加长才有用其他木板再长对木桶的盛水量没影响。如果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解决这一类具有“限制因素”的问题时,肯定其结果是失真的。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类包含“限制因素”的问题,本文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构建一个递进层次分析模型,然后选取一个包含“限制因素”的实例,采用层次分析法与递进层次法分别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采用递进层次分析法在解决这一类包含“限制因素”的问题时,比层次分析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