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是《四书》之一,蕴含丰富的哲学意义。中外许多译者对《大学》进行过译介,其中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大学》英译本,与他翻译的其它中国古代典籍一起,在西方汉学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译本的质量如何,其评价方式不止一种。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读者反应”,把比较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奈达提倡功能对等翻译,他认为最贴切、自然的翻译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同。目前,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大学》译本的研究并不多,对理雅各《大学》英译本的研究更是少见。笔者拟从功能对等的视角审视理雅各《大学》英译本,探究其中词、句、修辞层面功能对等的特征。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由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问题、方法及论文结构五部分组成。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前人对《大学》及其译本的研究。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在典籍翻译中的适用性。第四章是分析部分,采用定性的方法,共统计分析了97个案例。其中,在词汇层面分析了52个案例,主要探讨了书名“大学”、通假字、文化负载词的功能对等特征;在句法层面分析了18个案例,详细地评析了省略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感叹句、并列句等句式的功能对等特征;在修辞层面分析了26个案例,系统地剖析了明喻、暗喻、对偶、排比、夸张、转喻、顶真等修辞手法的功能对等特征。第五章是全文的总结。研究发现,功能对等的比重在词汇层面达到了82.69%;在句法层面达到了83.33%;在修辞层面达到了80.77%。同时,笔者总结出了理雅各《大学》英译本的四种翻译特征:1、译文是形式对等,也实现了功能对等;2、译文不是形式对等,但实现了功能对等;3、译文是形式对等,但没有实现功能对等;4、误译。其中,第一种特征约占68%,第二种约占14%,第三种约占17%,第四种约占1%。通过以上研究数据得出,功能对等的比重在该译本中约占82%。由此可以看出,理雅各的《大学》英译本体现了鲜明的功能对等特征,无怪乎它被称为中国典籍翻译的经典译本,理雅各对中华诸经典译介的伟大贡献开启了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然而,完美的翻译并不存在,理雅各的直译以及其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导致该译本有约18%处未实现功能对等,使译文在个别地方略显冗长,可读性降低,有失去原文文学色彩之嫌。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中的文本内容应优先于文本形式,功能对等应优先于形式对等。因此,在典籍翻译中,当原文内容和形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译者应对文本形式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译者应提高双语能力,综合使用多种翻译策略,以在最大程度上,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最后,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笔者指出重译儒家经典《大学》的必要性,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