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与此同时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绿地消防系统问题、绿地“拉面钢筋”、德国大众“排放门”事件等,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对公司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的忽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承受较大的压力。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起点较晚,企业以及员工缺乏相关的社会责任意识,主要关注短期利润,对社会责任各方面投入较低;且我国尚处于转型期,市场体制与法律制度都有待完善,因此,借助于媒体监督作用来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及改进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非常必要。目前,学者对媒体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董事会结构、代理成本等角度,而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的研究显得不够充分,本文拟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出发点,进一步探析新闻报道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机理与影响效果。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梳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声誉理论以及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假设;以2013-2016年沪深A股四年社会责任评分的企业为样本,以润灵环球评分作为组织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标准,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实证检验新闻报道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机理与影响效果。本文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分析:第一,研究新闻报道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并将媒体报道按照内容的性质细分为负面报道与非负面报道,分析两者是否具有不同影响;第二,企业产权性质对不同性质媒体报道与社会责任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将企业按照产权性质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新闻报道分类为负面报道与非负面报道分组展开讨论;第三,企业生命周期对媒体报道与社会责任关系的调节作用,将企业按照不同的生命周期进行分组分析,动态讨论媒体报道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新闻报道会对公司社会责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新闻报道数量越多越有助于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执行;进一步来看,非负面新闻报道的激励作用优于负面新闻报道的监督作用。第二,从产权性质来看,非国有企业对非负面报道的反应更为强烈,即激励作用更大;而负面报道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作用更为显著,即监督作用更明显。第三,社会责任与媒体报道之间的关系会因组织处于不同的阶段而有所差异。具体来看,新闻报道对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对初创期企业影响不明显;且产权性质会明显削弱非负面新闻报道对衰退期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激励作用,会显著增强负面新闻报道对成长期和衰退期公司的社会责任的监督作用,而初创期企业相关影响并不显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新。将新闻报道进一步分类为负面报道与非负面报道,不同性质的新闻报道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且与产权性质的综合作用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作用差异,更进一步分析媒体报道、产权性质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综合作用。第二,从动态上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的效果,促进了研究的深入化和精细化。以往学者对媒体报道与社会责任都是基于静态论进行研究的,本文创造性的引入生命周期理论,探讨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公司新闻报道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本文以社会责任为切入点,探析新闻报道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机理与效果,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分析,为进一步了解社会责任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社会责任与新闻报道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原有静态视角的分析,按照生命周期将企业分组进行讨论,这些研究形成对现有文献的有益补充,丰富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及其效果的内容,为研究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