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法,通过观察、对比药垫灸与温针灸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创新性应用药垫灸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与优势,为该疗法替代温针灸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康复科门诊以及病房的6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药垫灸结合针刺治疗为主的治疗组31例,温针灸结合针刺治疗为主的对照组31例。两组的治疗均为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疗效的评定在患者入院时(24小时内)及治疗4周后个评定一次,远期疗效的评定在患者入院时(24小时)及治疗结束后三个月后评定一次。观察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NIHSS评分、FMA评分、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以及远期疗效指标的变化。采用SSPS19.0分析处理所有数据,得出结果。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NIHSS评分的比较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药垫灸和温针灸治疗都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的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并不优于药垫灸的治疗效果。3.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药垫灸和温针灸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患肢的运动功能。两组治疗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药垫灸与温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患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并无优劣之分。4.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基本恢复5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11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基本恢复4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12例,无变化3例,总有效率90.0%,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药垫灸与温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都有很显著的临床疗效,但药垫灸与温针灸相比,两者的疗效并无优劣之分。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束三个月后,随访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BI评分。在Barthel指数方面,在进餐、穿衣、可控制大便、可控制小便、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米、上下楼梯的活动上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洗澡的活动上,(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脑梗死恢复期的修饰(洗脸、刷牙、刮脸、梳头)活动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在进餐、洗澡、穿衣、可控制大便、可控制小便、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米、上下楼梯的活动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相当。在BI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药垫灸与温针灸治疗对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显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别发现,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对照组。结论:药垫灸与温针灸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都较为显著。但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发现,温针灸结合针刺的疗效并不优于药垫灸结合针刺的疗效。因此,在临床上,药垫灸与温针灸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提高患肢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结果可知,药垫灸可以替代温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尤其是在温针灸烫伤风险较大,艾烟刺激较强的情况下。药垫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