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次重大转型。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是中国政府针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等新问题,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做出的重大决策。但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施的,其效应的发挥是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离开了这些条件,其效应将不再明显。作为一项已连续实施了6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如今的实施条件与几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了中国今后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将不再明显。在实证部分中,本文首先从对偿债能力指标和应债能力指标的分析中认识到,积极财政政策的继续实施会导致国债规模和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扩大,容易形成一定的赤字风险,从而对经济造成失业、通货膨胀甚至衰退等危害。尽管目前各项数据表明我国发行国债尚未引发财政风险,但我们也应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警惕和防范高额赤字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然后,本文又证明了国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不成立。接下来,则检验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首先在理论上,从一个连续时间下的最优化代际交迭模型中得到的结果证明了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势必会增加长期的真实利率,而名义价格水平则不得不上升,使得货币市场重新出清,甚至是在货币储备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也会上升。然后,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这是一种经济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和替代过程中长期均衡关系的体现,而恰恰是在这样的长期均衡关系中,积极财政政策的存在对于货币供给,以至于对实际产出都有一种很明显的“紧缩效应”。这种均衡意义上或者整体上“紧缩效应”的存在,说明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利率或者汇率机制对于私人部门投资需求的“挤出效应”依然存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利率和汇率等调整的非市场化机制,限制了这种“紧缩效应”的进一步体现。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必须及时叫停,否则在长期过程中“紧缩效应”显示出来以后,将形成一定的财政政策风险,增加政策预期作用的不确定性,进而产生经济波动,形成社会福利损失。最后,运用状态空间模型,通过价格指数的时变弹性系数估计得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导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与前面的分析结果不谋而合。在文章的最后,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引出了应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结论,并概述了稳健财政政策实施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