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IVF-ET后早期妊娠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提早干预危险因素,提高试管婴儿抱婴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9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胚胎移植术后B超提示宫内早孕,且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所有患者,共332例。孕12周内出现阴道出血的患者为出血组,共102例;未出现阴道出血的患者为对照组,共230例。以年龄、学历、BMI、不孕类型、不良妊娠史、胚胎移植周期类型(冻胚/鲜胚移植)、胚胎移植日当天内膜厚度、授精方式(IVF/ICSI)、胚胎移植后11天血β-h CG值、妊娠结局(自然流产,胎膜早破,早产)为观察指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上述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是否出现胚胎移植后早期妊娠出血为因变量,其他10项观察指标为自变量,行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计算各因素的χ~2值、P值。结果1.在基本情况方面,出血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年龄(32.19±5.27 vs 30.26±4.33,χ~2=1.498,P=0.221)、BMI(19.42±6.21 vs 20.67±4.58,χ~2=0.760,P=0.684)、学历(χ~2=0.556,P=0.757)的对比无差异;2.在母体不孕相关指标方面,两组不孕类型(原发不孕62.76%,继发不孕37.25%vs原发56.96%,继发43.04%,χ~2=0.977,P=0.323)、不良妊娠史(17.65%vs 13.91%,χ~2=0.045,P=0.829)的对比无差异;3.在胚胎移植相关因素方面,两组胚胎移植日当天子宫内膜厚度(1.23±1.10vs 1.20±1.31,χ2=0.031,P=0.861)、授精方式(出血率IVF–ET为24.45%,ICSI-ET为36.52%,χ2=2.601,P=0.107)的对比无差异,胚胎移植周期类型(鲜胚/冻胚移植)(出血例/妊娠例44.4%vs 12.59%,χ2=38.817,P<0.01)、胚胎移植后11天血β-h CG值(92.44±59.2 vs 159.20±63.74,χ2=11.759,P<0.01)的对比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妊娠结局方面,两组早产(11.76%vs 7.39%,χ2=2.021,P=0.155)的发生率对比无差异,自然流产(19.61%vs 10.87%,χ2=4.605,P=0.032)、胎膜早破的发生率(9.8%vs 3.04%,χ2=6.647,P=0.01)的对比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胚胎移植后早期妊娠出血与年龄、BMI、学历、不孕类型、不良妊娠史无关。2.鲜胚移植后早期妊娠出血发生率高于冻融胚胎移植。3.胚胎移植后11天血β-h CG值与早期妊娠出血有关,β-h CG低水平,出血发生率增高。4.胚胎移植日当天子宫内膜厚度及授精方式与早期妊娠出血无关。5.胚胎移植后早期妊娠出血患者与对照组比自然流产率,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升高,早产的发生率有升高。总之,鲜胚移植及移植后11天血β-h CG值低水平为移植后早期妊娠出血高发因素,早期妊娠出血有更高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