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是由艰难梭菌过度增殖并释放毒素引起的以肠道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可从轻度自愈性腹泻到严重的伪膜性肠炎。21世纪以来,艰难梭菌高产毒株027/NAPl/BI(PCR核糖型027,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NAPl,限制性内切酶分型BI)在北美、欧洲出现暴发流行,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疾病严重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期有住院史或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高龄患者易发生艰难梭菌感染。中国内地关于住院患者发生艰难梭菌定植和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报道甚少,其中血液病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复杂,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化疗药以及多种抗生素等,是否会因为免疫缺陷或长期住院对艰难梭菌易感不得而知。本研究旨在阐明血液病患者发生产毒艰难梭菌定植和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对临床分离的艰难梭菌进行PCR-Ribotyping以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监测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方法: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病新住院患者进行7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在患者入院后48h内、每周以及随时发生腹泻时分别收集便标本,腹泻定义为24h内不少于3次不成形便。采集的便标本在2h内送至微生物实验室,采用富集芽孢法对便标本进行厌氧培养筛选艰难梭菌,对分离得到的艰难梭菌根据该菌的菌落形态、特殊气味、革兰染色镜下形态以及生化反应进行鉴定,对单个菌落采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将提取的DNA进行5重PCR的检测,包括tcdA、tcdB、cdtA、cdtB、16SrDNA。对毒素阳性的菌株进行PCR-Ribotyping,所得条带使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比较,同时筛选是否存在高产毒株027/NAPl/BI。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甲硝唑、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对临床分离产毒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产毒艰难梭菌定植(Toxigenic Clostridium difficile colonization, tCDC)定义为产毒艰难梭菌培养阳性但无腹泻症状出现;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定义为患者发生无法用其它原因解释的腹泻同时产毒艰难梭菌培养阳性。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临床结局是发生CDAD,未发生CDAD的患者追踪至出院或死亡;对于再次入院的血液病患者的便标本不再收集。结果:共有180名新入院的血液病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05名患者完成该研究,平均年龄46.6岁,男性52人(49.5%),女性53人(50.5%)。从29名患者的粪便中筛选出产毒艰难梭菌共45株,且均为A、B毒素同时阳性,未检出二元毒素基因。21人(20.0%)在入院时有tCDC,其中14人(66.7%)在入院前2个月内有住院史,13人(61.9%)在入院前30天内有抗生素使用史,与入院时没有tCDC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105名研究对象中,入院后有8人(7.6%)发生医院获得性tCDC,与至出院未获得tCDC的患者相比,其中年龄(58.2岁vs53.2岁,P=0.00)、住院天数(29.0天vs15.0天,P=0.003)、使用碳青霉烯类(37.5%vs7.9%,P=0.037)或碳青霉烯类联合喹诺酮类抗生素(25.0%vs1.3%,P=0.023)有统计学差异。入院后共6人(5.7%)发生CDAD,其中发生CDAD前有tCDC、长期住院(平均32.0天)、使用两种及以上抗生素、使用糖肽类或糖肽类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CDAD的发生相关。45株艰难梭菌共分为12个型别,流行株PR001和PR002共30株,占66.7%,未发现高产毒株027型。本研究分离的产毒艰难梭菌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均敏感,未出现耐药株。结论:1对于血液病患者,入院前2个月内有住院史、入院前30天内有抗生素使用史是患者入院时有tCDC的危险因素;高龄、长期住院、使用碳青霉烯类或碳青霉烯类联合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患者易发生医院获得性tCDC;有tCDC、长期住院、使用两种及以上抗生素、使用糖肽类或糖肽类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易发生CDAD。2本研究未发现027型高产毒株。3本研究分离的产毒艰难梭菌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均敏感,未出现耐药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