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译文的预期功能应该由翻译要求决定。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翻译目的论。其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翻译策略,而不是原文的语言形式的功能。原文在翻译中只是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诺德在“目的论”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加忠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目的论”给译者具体的启发有:充分认识自己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增强跨文化意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尊重原文,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功能。由于汉英交替传译是一种翻译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基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本文对汉英交替传译进行分析,论证功能派翻译理论能够指导交替传译,并为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目的论”对汉英口译的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译者在翻译时不应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而应考虑译文的预期功能,使用符合译语文化观念的表达方法和惯用的行文方式,使口译能够发挥其预期的功能或目的。由于汉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译者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对原文进行调整和改写,以利于有效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最后,在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作者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