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模式的变更,社会养老成为养老的主要模式。当老人处于社会养老模式中时,他们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他们是否能适应这种生活状况和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特殊生活等等是给心理应用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需要作为养老院老人精神发展的基本动力,影响着其行为模式的选择、社会适应及身心健康,只有总结分析研究对象需要的内容特点,才能对症下药,进行多方面社会调适。西方需要理论研究很多,从近代到现代都讨论了需要的特点、内容等问题,其中以马斯洛和马克思在需要理论中做出的成就最为突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具体历史性特点的需要观。通过对需要理论的分析比较,我们确定了需要的层次性,有高级需要、低级需要,但都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高级需要为人类所特有,它的追求满足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的依存性,人的全部需要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多种需要的凝结体;需要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的需要与它息息相关,人在社会中,需要也同样要在社会中满足;需要本身是具有相对性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需要的基本内容虽然不会发生变化,但社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需要侧重点及结构不同,反过来导致的对社会要求也不同。 需要与社会是互动的关系。以社会环境支持和养老院老人需要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来考察养老院老人需要的问题。理解他们的需要时,一方面要确认养老院老人在这种非常态养老模式下的基本需要及其特点,另一方面要了解老人的个人关系网络与他们需要满足之间的重要关联。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开始进行研究,访谈法和问卷法的结合研究表明老人对于物质需要的水平较低,而精神需要的水平较高,说明养老院老人生活的空间范围虽然缩小,但对精神生活的质量要求并没有降低,同样要求与社会之间进行交流。健康和照顾上的需要水平较高说明养老院老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同时这个调查还说明与养老院老人需要状况相关的年龄、性别等10项因素。 在此研究结果的启发下,提出四点关于科学建设发展养老院的建议,在养老院建设方面采纳空间的可进入性,发展社区养老功能,对老人的照顾方面提高对高龄老人的科学护理。最后一点是针对老人心理活动方面的建议,要充分关注老人的社会回归,对养老院建设方面的建议属于生活回归,老人心理精神上的回归要倚助于社会的关注。社会工作者要加强对于老人心理方面的研究,解决面对老龄化而引发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改变所带给老人的困扰。同时,正确引导老人的家人处理与老人的关系,弥补非家庭养老方式带给老人心灵上的空虚,重视老人的亲情依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