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卫工人是城市正常运转必不可缺的职业群体,其中外来环卫工构成环卫工人主体,外来环卫工人的工作性质、户籍身份和流动状态呈现特殊性,使得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非正规性理论为框架,选择外来环卫工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时空间行为研究法收集了上海30位环卫工作人员的资料,其中3位为沪籍环卫管理人员,其余均为外来一线环卫工,此外,还辅以上海环卫发展相关历史档案的文本分析。论文分别从工作状况、户籍身份和流动状态与居住状况论述外来环卫工的工作与生活中所呈现的正规性与非正规性,并解释外来环卫工对这两者的认知状况以及如何就此展开行动。在环卫行业经历市场化改革的时代,外来农民工逐渐以非正规的“替补军”身份进入正规环卫系统。不过,本文所调查的外来环卫工属于正规环卫公司的正式合同工,享有社保、公积金、住房等各项权益。因此大多数外来环卫工非常看重这份工作的正规性。从日常工作安排来看,正规环卫系统表现出非正规性趋势,外来环卫工或被动或主动成为非正规性的实践者。外来环卫工亦呈现较强的能动性,在正规工作中开辟有利的非正规地带,并普遍在主职工作之外从事非正规兼职,用以弥补正规工作收入之不足。从户籍身份和流动状态及居住状况来看,外来环卫工多为农村户籍,属于城市非正式居民,但环卫工作的正规性让外来环卫工享有部分城市公共福利,例如社会保险,或借由正规工作办理居住证可能获得部分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然而,整体而言外来环卫工要么没有居住证,要么不持有有效期内居住证,或者有居住证但达不到标准分,并且几乎不可能通过特殊渠道落户获得永久市民资格,其市民身份介于正规性和非正规性之间。这样的身份特征也决定了大多数外来环卫工的住房贫困现象。大部分外来环卫工租住在非正规住房中,甚至环卫公司提供给外来环卫工的部分住房也属于非正规的临建。总体而言,在以户口和居住证制度为基础的城市治理之下,外来环卫工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有限,仅凭正规环卫工作难以转为永久市民,无法被纳入正规性的治理范畴。碍于制度设计,外来环卫工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一直处于正规性和非正性之间,他们在两者的连续轴上不断往复穿行,试图利用两者的优势并多样化组合以此理性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正规性和非正规性更多地反映了城市治理模式的特征,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