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考察书院的起源,然后论述贵州书院建立的外部环境。贵州为西南中枢,战略位置重要;区位地理特征决定了当地文化态势的多元性特征,儒学教育的推行面临着其他地区难以想象的复杂局面。早在书院落脚贵州前,儒学已经缓慢发展。书院在贵州从创立、发展再到转型,经历了长时段的变迁过程。首先是明初由出于政策原因相对沉寂,明中后期发展迅速,到清代前期则达致顶峰,咸同起义,书院毁坏严重,清末在全国范围内书院改学堂的浪潮中,贵州书院纷纷改为学堂。书院从建筑选址到建筑样式都十分讲究,选址往往设在幽静处以利学习,建筑样式中轴对称,讲堂、祭堂、书楼依次排列,体现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多山的地形往往改变书院的规则布局,建筑大体依势而建,富于变化。书院在经费方面则开源节流,收入主要靠地租田租、经营性收入和社会捐赠,日常支出最大的是山长束脩和生童膏火。课程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兼及理学大师的著作和掌教自编教材,书院教与学并重,以自学为主,讲授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书院注重考课。书院教育提高了卫所官兵和地方土司的文化修养,增加了中央控制的力量,加强了地方统治,安定了地方秩序,改进了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人的素质,加速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形成了黔中王门学术流派,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