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贵州书院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s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考察书院的起源,然后论述贵州书院建立的外部环境。贵州为西南中枢,战略位置重要;区位地理特征决定了当地文化态势的多元性特征,儒学教育的推行面临着其他地区难以想象的复杂局面。早在书院落脚贵州前,儒学已经缓慢发展。书院在贵州从创立、发展再到转型,经历了长时段的变迁过程。首先是明初由出于政策原因相对沉寂,明中后期发展迅速,到清代前期则达致顶峰,咸同起义,书院毁坏严重,清末在全国范围内书院改学堂的浪潮中,贵州书院纷纷改为学堂。书院从建筑选址到建筑样式都十分讲究,选址往往设在幽静处以利学习,建筑样式中轴对称,讲堂、祭堂、书楼依次排列,体现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多山的地形往往改变书院的规则布局,建筑大体依势而建,富于变化。书院在经费方面则开源节流,收入主要靠地租田租、经营性收入和社会捐赠,日常支出最大的是山长束脩和生童膏火。课程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兼及理学大师的著作和掌教自编教材,书院教与学并重,以自学为主,讲授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书院注重考课。书院教育提高了卫所官兵和地方土司的文化修养,增加了中央控制的力量,加强了地方统治,安定了地方秩序,改进了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人的素质,加速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形成了黔中王门学术流派,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气。
其他文献
20世纪二十年代,在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下,各国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而英日为了维护自身在华利益,根据相关条约极大的调整了其对华政策,而在1925年召开的关税特别会议则是中国政府争
在自杀学领域中,涂尔干((E)mileDurkheim)在其名著《自杀论》一书中得出了“自杀死亡者是男人比女人多”、“自杀主要是男性现象”的结论。但是这一结论并不适合于一定时空下
对日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和亚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敌手,随着美苏矛盾的激化,对日政策逐渐
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的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理论传播和实践探索已有二十余年历史,逐渐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一种新型重要手段,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