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工厂企业搬迁所遗留场地需要重新规划和利用。因此对遗留场地进行场地污染情况调查、健康风险评价和相应环境修复等问题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江南某化工厂遗留场地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和探讨了近年来国内外的健康风险评价案例,在对该场地做污染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我国环保部制定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对该场地做了按土壤深度分层的健康风险评价,并对场地的整个污染情况基于地统计学原理做了模拟,从而为下一步的修复工作给予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的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场地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厂区内的重点污染区域是厂区的工作车间、原料和产品仓库,还确定了需要重点关注的污染物为重金属铬、铅、汞和挥发性有机物氯仿、苯、四氯化碳和氯苯。(2)根据2014年我国环保部发行的《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在污染场地分区域设置了38个土壤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不同深度采集3个土壤样本,对共计114个土壤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场地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超标主要集中在厂区原生产车间的土壤表层中,而挥发性有机物在厂区的生产车间、原料、产品仓库的表层和中下层土壤中都超标比较严重。(3)对重点关注的污染物铬、铅、汞、氯仿、苯、四氯化碳、氯苯等做了按照深度分层的健康风险评价。对重金属污染物,针对经口直接摄入、皮肤接触、吸入土壤颗粒物三种主要暴露途径进行了分析,对表层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考虑了经口直接摄入、皮肤接触、吸入土壤颗粒物和吸入室外土壤表层蒸气这四种暴露途径,对于土壤中、下层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考虑了吸入室外土壤中、下层蒸气和吸入室内土壤中、下层蒸气这两种暴露途径,与传统概而论之的健康风险评价不同,这样针对不同深度土壤采用不同暴露途径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对之后修复工作的指导意义更大。结果表明,在该污染场地表层的五种可致癌的污染物中铬和铅的单一致癌风险大于10-6,其中铬的最主要的暴露途径为吸入土壤颗粒物,而铅的最主要的暴露途径为经口直接摄入和皮肤接触。在土壤表层非致癌风险中,铬的危害商也超过了1,主要暴露途径是经口直接摄入和皮肤接触。场地中、下层土壤中,氯仿和四氯化碳的致癌风险大于10-4,两者的主要暴露途径均为呼吸室内中、下层土壤蒸气。在中、下层土壤的非致癌风险中,氯仿、四氯化碳和氯苯三者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都大于1,主要的暴露途径同样是吸入室内中、下层土壤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