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基于非相对论的夸克模型,用强子间单玻色子交换等模型讨论了可能的介子分子态的动力学及其静态性质。用真空夸克对产生机制并引入耦合道效应,研究了相关介子的质谱、宽度等性质。第一章引言中对非相对论夸克势模型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二章重点阐述了真空夸克对产生的机制和应用。第三章我们提出介子间短程相互作用可由η1,σ,ρ和ω交换来描述,两强子间的有效势可通过正反夸克间单玻色子交换求和导出。我们首先把单玻色子交换模型应用到氘核,然后扩展到D Dˉ*/DˉD*, B Bˉ*/BˉB*, DD*, BB*和C = B =1、C = *B = 1的PV系统,研究了这些系统中可能形成的分子态。我们的结论是1++ B Bˉ*/BˉB*分子态很可能存在,而DD*束缚态则难以形成。重点探讨了1++D Dˉ*/DˉD*分子态与X(3872)的关系,研究表明D Dˉ*/DˉD*分子与传统粲偶素的混合对理解X(3872)的本质十分重要。模型参数不多,十分普适,可以应用到许多分子态的动力学研究中。第四章我们分析了BES合作组新发现的X(1835)、X(2120)和X(2370)是否为普通的qqˉ介子。我们在3P0模型的框架下计算了η1(1760)、X(1835)作为η1(31S0)、η1 (31S0)和X(2120)、X(2370)作为η1(41S0)、η1 (41S0)时运动学上所有允许的衰变。若η1(1760)质量取BES的测量值,激发态假设的理论计算宽度能和实验吻合;若质量取PDG或DM2的测量值时则不然。由于η1 (31S0) qqˉ介子可以因为”dressing”效应和ppˉ混合,我们认为X(1835)可能是η1 (31S0)和ppˉ分子的混合态。而X(2370)在上述假设下的理论宽度非常大,所以X(2120)和X(2370)不太可能分别是η1和η1的第三径向激发态。由于X(2370)质量和格点QCD预言的0*+2.3~2.6 GeV的胶球质量接近,那么它很可能是η1 (41S0)介子与胶球的混合。第五章我们在非相对论夸克势和3P0模型的基础上,详细计算了类底夸克偶素态的道耦合效应,发现它对底夸克偶素质量有显著的修正并导致物理态中有不小的B Bˉ成分。同时,我们还计算了不含道耦合效应的传统组分夸克模型中的底夸克偶素质量,发现道耦合效应可以部分地被重新选择的模型参数所吸收。然而,两种模型下物理态成分不同,产生和衰变模式也大不一样。但两种模型所预言的质谱在10890 MeV附近没有适合的态,Yb(10890)可能是夸克模型之外的杂化态。这里所预言的质量,可以用来判断将来实验所发现的共振态是否为底夸克偶素态,这也是本章工作一个重要的应用。第六章对全文内容做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