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南油田位于东营凹陷西北边缘,滨南—利津断裂带西段,北依滨县凸起,东南临利津洼陷,滨一区沙二段及滨一区滨八断块沙三段是该区主力含油层系,自 1965 年 3 月在滨二井沙二段发现工业高产油气流以来,已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是滨南采油厂最早的开发区之一,近年来,由于油田综合含水上升加快,地下地质状况日趋复杂,层间和层内矛盾加剧,注采关系不协调、油层水淹差异大,致使油田采收率下降、稳产形势变差。本文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过程沉积学和成因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概述凹陷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利津-滨南断裂带沙三、沙四段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构成、扇体特征及其空间演化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对扇砾岩体的储层类型、特征及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进行了讨论;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对单砾岩体发育的特征和空间规律进行了较详细的解剖,并对可能发育的有利的含油扇砾岩体进行了预测,从而明确了进一步的勘探方向。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依据对钻井岩芯沉积学和过程沉积学的研究,结合沉积学理论,通过沉积学编图,确认利津-滨南断裂带的扇砾岩体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详细划分了沉积组合和成因相,归纳出了两种层序类型。2.从砂砾岩厚度及含油砂砾岩厚度(或有效厚度)变化及相互间的关系入手,剖析了沙四下、上及沙三下各亚段扇体的规模、垂向层序。在裂陷初始阶段扇体发育规模和强度大,以物性差的扇根-扇中泥石流角砾岩为主。随裂陷作用加强、沉积超覆,扇体逐渐后退迁移。至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扇体发育强度减弱,以扇端辫状水道成因相为主。据此分别建立了利津和滨南区扇体演化序列模式。3.综合运用沉积学原理,结合三维地震水平时间切片,首次对王庄-利津区若干扇体的垂向结构、发育期次及相互对比关系进行了较全面地探讨。确认利 371、利 372、利 561和利 562 井钻遇的扇体是基本同时期发育的单个扇体;利 85、利 851 和利 852 井钻遇的扇体与利 371 扇体为不同时期大致沿沉积倾向退积发育的扇体群,从层序上看,它们是上下关系。扇体发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共有 6 期。各扇体之间对比关系及空间发育规律的确认对于预测、找寻新的含油气扇体有重要的意义。4.对扇砾岩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碎屑成分复杂、结构成熟度低是扇砾岩储层的突出特点。储层以中孔隙、低渗透、微孔隙型为主,孔喉半径小是影响储层性能的主要因素。5.本区主要储层沉积类型包括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水道型和扇三角洲前缘型。有利的含<WP=7>油相带位于辫状水道与扇三角洲前缘之间。随扇体的退积和超覆迁移,含油层位由下而上依次由北向南迁移。6.综合各种研究分析成果,根据已知扇体的分布规律,从沉积体系展布、演化和有利沉积相带分布的角度,预测了利津-滨南断裂带区有利含油扇砾岩体的分布,这对于指导生产勘探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