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生活质量状况,分析非运动症状与生活质量间的相关性,探索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术后护理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运用目的抽样法对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并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工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定量表、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对帕金森病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非运动症状、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转换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相对数构成比(%)表示。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 结果: 1.非运动症状量表总平均分为(41.91±17.75)分:发生率最高的前五种非运动症状依次为“紧张、焦虑”113例(81.9%)、“情绪低落”110例(79.7%)、“不安腿”110例(79.7%)、“眩晕”107例(77.5%)、“睡眠障碍”92例(66.7%)。 2.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标准化后范围为12.82~84.61分,平均得分(43.21±17.72)分。其中平均得分较高的前3个维度分别为:情感(59.39±22.06)分、运动功能(51.02±26.36)分、日常活动能力(40.22±22.60)分,得分最低的维度为社会支持维度(17.72±19.83)分。 3.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医保情况、患病时间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共4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按照对生活质量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非运动症状总分、患病时间、心脑血管系统功能障碍、情绪/认知,共解释变异量的61.2%。 结论: 1.帕金森病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普遍存在非运动症状,生活质量水平较低,非运动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医务人员在关注运动症状的同时更应注意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 2.帕金森病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的生活质量与非运动症状水平间呈显著相关,非运动症状越重,生活质量水平越低。 3.帕金森病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较复杂,不同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非运动症状均对其有影响,医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患者具体情况来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关注非运动症状较重、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努力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