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灌溉或雨水致使土壤中的农药通过淋溶和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地下水,引起了水体污染,而农药在土壤-水环境中归宿的主要支配因素被认为是农药的吸附-解吸行为。因此,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对农药的环境行为如迁移和降解等起着关键影响。异丙隆(isoproturon,IPU)是一种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由于其水溶性较大,影响其在土壤中的吸附性能,易从土壤中淋溶流失。有研究表明,异丙隆在环境中的存在对水生生态系统有很大风险。因此,研究异丙隆在环境中的行为及归宿变得尤其重要。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一类同时含有极性基团(亲水)和非极性基团(亲酯)并具有一定结构和特殊吸附性能的物质。在低浓度时就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其是经过化学合成的物质,本身具备一定的毒性,在环境中的大量排放,将对生态系统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繁殖和存活产生负面影响,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因此,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振荡平衡法实验,研究了异丙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的描述异丙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用Freundlich模型拟合的R2值在0.9981-0.9988范围内。异丙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G为-12.62 kJ mol-1,绝对值小于40 kJmol-1,说明异丙隆在土壤中的吸附由分配作用主导,以物理吸附为主。异丙隆的吸附作用机理可能有氢键、疏水作用、范德华力和偶极作用力等作用。探究了在土壤中不同初始浓度、温度、水土比、离子强度、外源添加物质表面活性剂对除草剂异丙隆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异丙隆浓度增加,在土壤中吸附解吸量也增大;随着温度升高,吸附-解吸减弱;土水比越高,吸附能力越强;CaC12浓度越大,吸附越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促进吸附,抑制解吸;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抑制吸附,促进解吸。采用薄层层析和室内模拟土柱实验,研究了除草剂异丙隆在土壤中淋溶迁移特性和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异丙隆在土壤中淋溶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不加表面活性剂的对照相比,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对异丙隆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起促进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大,比移值Rf越大,促进越显著,Rf在0.406~0.477之间,根据农药移动性的等级划分属于中等移动性农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对异丙隆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起延阻作用。在100W紫外灯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法,研究了不同环境下异丙隆在土壤中的光降解行为。结果表明,异丙隆在土壤中的光降解速率受到土壤湿度的影响,其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R2>0.937)。当土壤持水量在40%~80%之间,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异丙隆的降解速率增大,降解半衰期缩短;在15~35℃,异丙隆降解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当异丙隆初始浓度为10mgkg-1时,其降解速率常数k值最大,半衰期T1/2最短;初始浓度为5 mg kg-1或20 mg kg-1时,其光解速率都会减小;添加催化剂TiO2能极大促进降解,异丙隆的光解速率急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