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论述的题目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美学精神”。启蒙文学萌芽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中,兴起于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一种文学形态,因而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所关注的对象,翻开有关启蒙文学的研究文献,就会发现在既往的研究中,更多地是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研究探讨启蒙文学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的价值与意义,而对启蒙文学的美学特征作出综合性研究的成果则并不太多,启蒙文学的美学精神无疑是启蒙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是不无意义的。本文试图从美学精神入手展开对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探讨,力图比较明晰地将启蒙文学内蕴的美学精神及其深层的审美意向揭示出来,以助于读者对于启蒙文学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本文首先是从美学上对启蒙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先是对中国现代启蒙文学共同的立人理想作了一个总括,然后更进一步揭示了“立人”审美目标就是获得对人的存在意义的理解力。随之,以“个性创造精神”,“理性批判精神”与“悲悯与复仇精神”三个范畴为命题具体而深入的论述了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精神内涵与意义——既探讨了它的表现形态与内容,又探讨这种美学精神在深层次所贯彻的审美意向。一是以“创造社”的创作,“论语派”散文,“七月派”创作,“反思文学”为例探讨其蕴涵的共同的“个性创造精神”,认为这种个性创造精神表现为“任个人而排众数”与“反世俗”两个方面,并揭示了这种个性创造精神背后所贯彻的审美意向是对非理想现实的叛逆与对理想的追求的统一。二是以“国民性批判”小说,“京派小说”,40年代《四世同堂》、《北京人》《憩园》、《寒夜》,80年代的探讨利益与精神之间抉择的小说为例探讨了其蕴涵的共同的“理性批判精神”,强调这种理性批判是在冷静剖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对人格性质优劣进行的价值评判,并揭示了这种理性批判精神背后的审美意向是“启蒙思想与改良人生”。三是以“灰色生活小说”,30年代的《骆驼祥子》、《雷雨》、《日出》等揭示自然人性毁灭的悲剧,40年代的《围城》这部文化悲剧,8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为例探讨了其蕴涵的共同的“悲悯与复仇精神”,强调这种悲剧精神表现为强烈的人道关怀与批判否定,并揭示了这种精神背后宣泄“爱与恨”的情感的审美意向。
启蒙文学贯穿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中,至今仍然是人们割舍不掉的一个话题,因此本文着还重论述90年代以后社会文化多元化态势以及启蒙文学的衰微的原因,并初步预见启蒙文学及其美学精神将在不同审美意向的整合下趋向消解,这种消解不是消失,而是指它的精神将融汇于现时代的多种多样的文学形态和样式的发展中,从而得以恒久存在。
本文提出了“个性创造精神”、“理性批判精神“、“悲悯与复仇精神”三种美学精神,并概括出其背后的三种审美意向,力图对中国现代启蒙文学进行新的阐述,最后又根据这三种审美意向在当代的整合趋势对启蒙文学的未来流变做了一些展望。不敢自命创新,惟求能对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研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