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教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运演能力。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忽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实践性学习;过分强调教师独白式的讲话,忽视师生、生生之间以“真问题”为内核展开的对话、协作与互动;过分进行“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忽视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做数学”。基于此,国家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主张在“在开放性问题解决中学习数学”。这便是本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在实践性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外主要从对隐性知识的研究、编写PIFS(学校实践性智力)课程以及思维教学的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其研究已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而我国对实践性思维的研究还比较少。结合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与实践性思维所指向的日常问题的特征,我们认为,实践性思维的加工过程包括现实生活问题情境化、问题意识信息化、解题方法发散化、问题解决情境化等四个阶段,而四类数学开放性问题恰好与实践性思维加工过程的四阶段相对应,即现实生活问题情境化对应于提问开放,问题意识信息化对应于条件开放,解题方法发散化对应于方法开放,解决问题情境化对应于结论开放。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试图从实践性思维的四阶段加工模型与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对应关系出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取向于国家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构建数学开放性问题系统以及主题情境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1.提问开放及其主题情境性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2.条件开放及其主题情境性教学能有效促进初一学生信息统整力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中上成绩与中等成绩的学生,其实验效果最为明显。 3.方法开放及其主题情境性教学能加快中上成绩学生的思维发散力发展。 4.结论开放及其主题情境性教学能够有效抑制初一学生思维情境化的下滑,并能促进中上成绩学生思维情境化的发展。 5.数学开放性问题解决能够有效促进初一学生实践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