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对全麻腹腔镜子宫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睡眠功能的影响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时给予单次剂量地塞米松对全麻腹腔镜下子宫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睡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拟择期于全凭静脉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或子宫全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30):对照组(C组)、观察组1(DEX1组)及观察组2(DEX2组)。三组患者麻醉方案相同,C组行常规麻醉诱导,DEX1组麻醉诱导时注射地塞米松5mg,DEX2组麻醉诱导时注射地塞米松10mg。对于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和术后2 d的睡眠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估,总分≥7分即为术后睡眠障碍(Postoperative sleep disturbances,POSD),并比较三组患者早期POSD的发生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并比较各组患者术前1 d、术后2 h、4 h、8 h、12 h、24 h、48 h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程度。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前1 d、麻醉诱导后、术后2 h、术后24 h各组患者血糖水平。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术后2 d晨起时采取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睡眠质量相关因子,包括皮质醇(Cortisol,COR)、褪黑素(Melatonin,MLT),以及炎性介质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1β(nterleukin-1 beta,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C组、DEX1组、DEX2组患者术后1 d睡眠障碍发生率分别为86.7%、83.3%、83.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2 d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56.7%、43.3%、46.7%,相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DEX1组与DEX2组术后1 d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明显降低(P<0.05);DEX2组术后2 d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DEX1组与DEX2组术后24 h内静息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DEX2组术后12 h运动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DEX1组和DEX2组术后24 h PONV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三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时间点血糖、皮质醇、褪黑素、炎症介质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诱导时单次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或10 mg)对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睡眠功能无明显影响,且有利于缓解术后24 h内的静息痛、降低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对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针对内罐泄漏条件下LNG储罐混凝土外壁,利用ADINA软件分别建立储罐空罐及满罐LNG储罐有限元模型。在El Eentro地震波作用下,考虑固液耦合作用,对储罐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
对3片采用端部约束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以及1片无端部约束的对比墙片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参照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边缘约束构件的配箍特征值对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端部约束
<正> 钻头是石油钻井的重要工具之一。研究钻头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模拟钻井过程的实验,即在专门的实验架上实施钻井操作(调节钻压、控制转速、改变岩石种类等),同时,用
本文结合实践,阐述了工程力学实验课,除为后续工科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外,在实验技术与方法方面更应创新、开拓.
本文介绍了水箱水位PI气动自动调节实验装置的构造及气动执行单元的原理和组成,并介绍了本实验装置所开设的实验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十六大上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判断自身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和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市场越来愈复杂,同时也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考验:创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技术融合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单一企业作战的形式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履薄冰,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开放式创新、供应链集成创新等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竞争或单一的合作模式转变为各主体间协同创新模式。随着越来越多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关系的确定,由协同创新关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