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城市两者融合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手,“产”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城”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产业-城市的融合发展外在形式主要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内涵则是产业-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其内涵,均依托一定地域空间,即意味着两者统一在城市空间扩展这一载体上。遂宁市位于川东丘陵,本文分析其“产城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意义有二:一是为提升遂宁市“产城融合”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二是为具有相似地理特征、相似发展阶段的地区如何更好的促进“产城融合”提供案例借鉴。文章在梳理、评价国内外关于“产城融合”内涵、驱动因素与理论依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界定“产城融合”的概念,是指产业和城市功能在空间上既有明确的主体分工又互为补充,满足居住与就业、生产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的融合,以产业促进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优化,实现遂宁市产业和城市在空间上和功能上的良性互动发展,最终达到建设功能复合与共生的新型城市目标。基于田野调查和文本定性分析,遂宁市城市空间规模扩展迅速,产业和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主体分工,但产业-城市之间既存在职住空间分离的特征,也存在产业-城市职住空间融合的特征;分城市来看,遂宁市主城区两类特征兼而有之、县城主要呈现职住空间分离的特征。研究发现,遂宁市“产城融合”存在产城空间分工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协调、职住过度分离等问题。基于对遂宁市《遂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遂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遂宁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文本分析,结果表明,其主导了城市产业发展、产业-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工以及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的边界、产业结构,但忽略了产业、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未将两者的内生发展和动态交互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驱动力量,导致产城空间分工不合理。以2003年-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影响了遂宁市“产城融合”,但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差异显著,且其促进作用尚有提升空间,此意味着未充分发挥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园区是“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在空间上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它通过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使其也享受到产业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迂回生产正向累积因果效应、企业前后向联系交易成本降低、土地和税收政策的优惠等好处。正因为产业园区这一功能和空间的独立性,为城市提供就业机会,使城市的功能趋于完备,有益于城市更新发展和空间的扩增;也即是产业园区的“中心就业区”作用、产业园区职工对城市设施、城市功能、城市服务的需求影响了产业-城市的融合发展。遂宁市的产业园区既有近郊型也有远郊型分布,成为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驱动力,但现阶段产业园区与老城区之间尚未形成功能复合的填充带,其空间分布导致职住分离。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遂宁市“产城融合”发展的改进策略,即:基于比较优势筛选产业,构建产业发展体系;遵循产城演化规律增强政府规划动态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质量,充分发挥产业结构效应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产业园区配套功能,加强职住空间融合,优化产业园区与老城区空间分工,增强职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