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典故历史悠久,能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增加韵味和情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贡献巨大。目前关于典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视角,从语言视角来研究典故的文章并不多见,对典故源流的梳理、形式及意义变化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许多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其中便包括涉“和”典故。因此,本文选定涉“和”典故为研究对象,以典故的语言视角为突破口,运用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统计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汉籍检索系统》,以朝代为线索,以丰富翔实的例证,对涉“和"典故的形式和意义的演变轨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从源头的角度来说,涉“和”典故的典源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贯穿着典故历史演变的整个过程。典源产生年代越久远,典源的故事元素越多,后代使用得越频繁,所产生的典故形式就越多。但典故形式的产生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使用者很强的主观性,更多的是为了行文或表义的需要,而不太注重是否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律。从演变的角度来说,涉“和”典故演变主要体现在形式和意义方面的演变。形式方面的演变较大,既有通过调换典形的语序而形成不同的典形,如“和光同尘”又作“同尘和光”;也有通过改变典形中相近或相关的语素而形成不同的典形,如“羲和鞭日"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羲和驭日”;还有通过增加助词“之”,如“寡和曲”在后代出现了“寡和之曲”的形式。涉“和”典故意义的流变,除了因为使用者另外加字而使典形具有附加的意义外,还有感情色彩发生转变,如“曲高和寡”在产生之初是中性词,发展到现在有偏贬义的趋势;或者意义范围扩大,如“灵和柳"本用来咏柳,后也可以指人;或者出现了与典源毫无关联的新意义,如“调和鼎鼐"的相关典形如“和鼎事”、“和商鼎”可以用来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