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视角下汉英翻译过程中信息失真的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活动是人类一项历史悠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一直以来,人们都将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忠实及对等这两方面。但也有学者意识到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着的不可译性。这必然会引起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失真,从而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然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有失全面。《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神话故事的形式,描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全书为章回体小说,但包含着诸如唐诗、词和说书体等多种文体。因此,要翻译这样一本文学巨著,就需要解决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难题。汉语和英语根植于两种差异很大的文化背景,分属于不同语系,彼此差异巨大,汉英翻译难度更大。因此,《西游记》的汉英译本便成为了研究翻译失真的典型对象。信息论是一种研究信息处理与传播的理论。其核心目的是在接收端重现发送端所发送的内容,从而实现信息的传播。翻译活动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信息传播的系统。其目的是将源语作者搭载在源语文本中的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信息论对翻译活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在信息论的指导下以《西游记》的两个全译本为研究对象,对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失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首先,本文基于信息论一般通信系统模型,揭示了翻译这一特定通信系统中信息的流向及信息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影响翻译过程中信息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因素;接着提出了译者应遵守的两个标准以确保翻译过程中信息的准确传递;随后,本文在理论上对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失真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将其分为4类,分别是语码承载的概念信息的失真、声音信息的失真、图像信息的失真以及特定编码形式承载的诸如节奏、押韵及文体方面信息的失真。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的结果,本文结合《西游记》两译本对翻译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内容、引起失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翻译及补偿方法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本文选择了《西游记》全文中的典型例子作为研究实例来探讨其两英译本中对应信息的失真。根据源语码所携带信息类型的不同,这些例子被分别归为4大类,逐一研究。研究发现这4类失真问题均在《西游记》两译本中出现,引起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文化差异、语言差异、译者自身能力和偏好、源语内容的不可考证性以及语码携带的信息量及类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守的翻译标准及一些失真信息的补偿方法,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本文对翻译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内容以及引起失真的诸多原因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翻译过程中信息失真的研究提供了框架。此外,本文分析总结出的翻译标准及补偿方法,也将有助于译者在其翻译实践中更准确地传递信息。
其他文献
考察了纳米铜粉粒径、含量对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磨损面形貌,并探讨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与传统微米铜粉相比,纳米铜粉可使材料摩擦因
目的:探讨完全性和部分性HELLP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母胎结局的差异。方法:对17例HELLP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相应标准分为完全性HELLP综合征(A组)和部分性HEL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网络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该文对如何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项目原文本为斯蒂芬韦尔林(Stephen Wearing)和约翰尼尔(John Neil)所著《生态旅游的影响、潜力和可能性》(Ecotourism:Impacts, Potentialsand Possibi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