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是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但举办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改革却兼具抑制与促进作用。从短期看,举办奥运会使体育改革趋于保守,减缓进程,但从长远看,北京奥运会将成为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的重要契机,引发中国体育更深入、更彻底地改革。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的头二十年内突破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瓶颈,通过体制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体制,实现中国体育改革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无疑是当前体育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范式为理论基础,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方法论,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体育改革历程全面回顾,深刻分析体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阐释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发展的关系,世界体育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改革的影响,并借鉴日本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体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进行全面阐释,为新时期体育改革的深化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提出了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渐进式改革应该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条主线”的发展思路,即以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创新为中心,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为基本点,以学校体育为主线,有计划、有目的,分步骤的对中国体育进行渐进式改革的方案。(1)“举国体制”的创新。这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就在于找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整合社会和市场力量,为体育事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2)群众体育是重中之重。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群众体育,我们应该借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群众体育发展的有效经验: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体育俱乐部;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等。(3)竞技体育不容忽视。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竞技体育的一蹶不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在奥运会后或多或少的都出现过竞技体育的滑坡现象,我们国家也不可避免,本研究提出了在坚持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调动其他行业,尤其是企业和教育部门办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积极性,走职业运动项目企业化和公益运动项目院校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