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中马特廖莎的女童形象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现象。陀斯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量作品中都涉及到儿童书写,从马特廖莎之死能够以小见大,窥探陀氏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罗斯历史社会和宗教人生的深刻认识。女童马特廖莎生前顺从一切苦难,在被斯塔罗夫金强奸之后选择自杀。自杀前,面对斯塔罗夫金马特廖莎站在门槛上缓缓地举起右拳,这一仪式感和象征性的动作重复出现在斯塔罗夫金的梦境,马特廖莎死后在斯塔夫罗金的梦境中变形为一只红蜘蛛。马特廖莎的顺从背后隐含着作者陀氏独特的精神思考。绪论部分引出研究对象,强调马特廖莎女童形象在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论文主体分别从文学的象征、自我的确证、宗教的解构、时代的省视四个层面对马特廖莎的形象展开分析。第一章内容讨论马特廖莎之死与文学的象征,围绕马特廖莎之死的典型要素进行分析,第一人称的对话关系凸显出宗教的忏悔意识,门槛这一位置上举起的右拳成为特殊的象征符号而具备抵抗意味和仪式感,地下室和红蜘蛛作为独特的文本意象在马特廖莎之死的空间书写中别具意味。第二章内容论及马特廖莎之死与自我的确证,着重分析小说文本中马特廖莎遭受强奸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悲剧命运。第三章内容分析马特廖莎之死与斯塔夫罗金的解构,该部分从《福音书》和《阿喀斯和伽拉忒亚》等互文性文本中检视陀氏创作小说《群魔》的思想轨迹,分析小说《群魔》对于俄罗斯宗教观念的解构。第四章内容围绕马特廖莎之死与时代的省视展开,该部分将“自杀”作为俄罗斯骚动时代的象征符号来进行辨析,从婴孩的眼泪透视俄罗斯历史时代的文化根源。结论部分,主要联系俄罗斯的宗教关怀与民族命运对文章进行总结,陀氏曾说最可怕的犯罪是强奸儿童,由此重新认识俄罗斯民族信仰话语体系下的群魔乱舞,人与上帝最终走向分离与僭越,无法走出精神探索的危机与困境。
其他文献
<正> 中国近海多毛纲缨鳃虫目(Sabellida)龙介虫科(Selpulidae)和螺旋虫科(Spirorbidae)是污损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
报纸
<正> 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lgor Stravinsky,1882-1971)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非职业性钢琴家。其演奏水准之高,可以从他留下的一份珍贵录音欣赏到(Klavier Records KCD 11038)
目的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患者选择医院就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问卷调查。结果影响患者就医选择的因素中,医疗技术水平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医
近年,我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借助国家政策,发展迅猛,但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对整个文化产业的贡献并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产业定位、物业经营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
论文对知识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探讨。在知识"二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亚显性知识类型,并阐述了各类型知识的转换方式。针对隐性知识、亚显性知识难以显性化问题,论文对这两类
大地不厚,承载不了山川万物;人心不厚,滋养不出道德情谊。对人厚道、不思算计。对事厚道、不掺机巧。看起来简单、憨直,实则是大智慧、大修为。
期刊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目标健康教育实施效果。方法将80例在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社区归属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追踪。干预组开
科技论文被EI收录的多少可被用来衡量一个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实力,为使广大用户了解和掌握EI,笔者根据多年检索EI的经验体会,介绍检索EI收录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