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鹃三节叶蜂Arge similis(Vollenhoven)是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内的一种重要害虫,为害杜鹃花科Ericaceae的多个栽培种类,严重影响植株的长势及观赏价值。本试验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观察,对杜鹃三节叶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组建了该虫的春季及夏季自然种群生命表;观察了杜鹃三节叶蜂成虫对不同品种杜鹃植物的产卵选择及幼虫的取食选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了杜鹃三节叶蜂幼虫体液成分,并观察了其对捕食性昆虫天敌的防御作用;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杜鹃三节叶蜂成虫的触角感器类型、形态、数量及分布和雌成虫的产卵器的形态,探讨杜鹃三节叶蜂成虫的触角和雌成虫的产卵器在搜索寄主植物及求偶行为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杜鹃三节叶蜂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杜鹃三节叶蜂在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一年发生7代,以蛹越冬,翌年2月下旬越冬蛹陆续开始羽化为成虫,3月上中旬即开始产卵,4-9月份有明显的世代重叠,11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42~58d。卵集中产在杜鹃嫩叶的叶背与叶缘表皮之间。幼虫共5龄,具有暴发性、暴食性的特点,1-2龄幼虫群集取食,食量较小,3龄幼虫开始分散为害,食量大增。老熟幼虫在植株基部周围的土壤中或枯枝落叶层间吐丝结茧化蛹,化蛹深度在距地表2-5cm左右。2.杜鹃三节叶蜂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通过对杜鹃三节叶蜂自然种群的系统调查组建了杜鹃三节叶蜂春、夏季2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可得出杜鹃三节叶蜂春季(第二代)及夏季(第五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2.13、10.24,而影响杜鹃三节叶蜂春季(第二代)及夏季(第五代)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分别是蛹的“不羽化”、1龄幼虫的“捕食及其它”,其相应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是1.24、1.44。在影响杜鹃三节叶蜂自然种群控制的作用因子中,寄生卵的姬小蜂以及寄生高龄幼虫-蛹的姬小蜂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对杜鹃三节叶蜂种群的控制作用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效应,其在春季控制能力较弱,夏季控制能力增强。3.杜鹃三节叶蜂对不同品种杜鹃植物的取食选择和产卵选择选取锦绣杜鹃、皓月杜鹃、映山红这三个杜鹃品种作为寄主植物,通过选择性与非选择性实验,观测杜鹃三节叶蜂对不同杜鹃品种的产卵选择以及幼虫的取食嗜好性。结果表明:在室内非选择性测定中,杜鹃三节叶蜂在供试的3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依次为:锦绣杜鹃>映山红>皓月杜鹃。在室内选择性测定中,杜鹃三节叶蜂在锦绣杜鹃上的产卵量与其他2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差异显著,但在皓月杜鹃与映山红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依次为锦绣杜鹃>皓月杜鹃>映山红。不同龄期杜鹃三节叶蜂幼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不同,但是对锦绣杜鹃的选择性最强。野外杜鹃种植区不同品种杜鹃受害情况调查表明,杜鹃三节叶蜂主要集中在锦绣杜鹃上为害。4.杜鹃三节叶蜂幼虫体液活性成分的测定及其对天敌捕食的干扰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杜鹃三节叶蜂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共检测到三种疑似来源于杜鹃植物的化学物质,其分子式分别为C26H36O4、C20H32O5、C20H32O4。同时室内杜鹃三节叶蜂体液对天敌捕食的干扰观察试验表明,杜鹃三节叶蜂高龄幼虫的体液对捕食性天敌叉角厉蝽的捕食行为有强烈的干扰作用,叉角厉蝽不取食涂抹有杜鹃三节叶蜂幼虫体液的黄粉虫;叉角厉蝽虽能最终取食涂抹有杜鹃三节叶蜂幼虫体液的斜纹夜蛾幼虫和菜青虫,但其需要经历多次试探及消耗较长的试探时间。5.杜鹃三节叶蜂触角感器类型及产卵器形态通过环境扫描电镜(ESM)对杜鹃三节叶蜂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种类、形态及分布,以及雌成虫的产卵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在杜鹃三节叶蜂触角共发现6类18种感器,分别为3种刺形感器,6种毛形感器,4种锥形感器,2种腔锥形感器,2种栓锥形乳突状感器及氏鬃毛。其中杜鹃三节叶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差异,雄虫触角上有6类13种感器,雌虫上有6类9种感器。在杜鹃三节叶蜂的产卵器上,观察到产卵瓣的锯齿形边缘、浅凹形感器及两种微刺结构。杜鹃三节叶蜂触角感器丰富,这些感器在杜鹃三节叶蜂寄主定位、寄主选择、寄主识别及生境定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其产卵器的形态观察结果有助于理解叶蜂的产卵行为和求偶行为。